【摘抄】
1、现在几乎没有一位科学家认为我们会找到能够对人类心理特征产生直接影响的基因密码,唯一的疑问则是这些基因是否会对人类心理特征产生间接的影响。 🧬养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养育对你的成长至关重要。而父母对你的养育方式则受到他们接受的养育方式影响,我们可以将根源追溯到祖父母,甚至是更早的祖先那里。
2、对父母来说,如果我们以正确的方式养育子女,那么结果也会让我们满意。大量证据表明,童年期遭受虐待是造成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童年受到的虐待越多,受虐程度越严重,长大后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就越大。 另一方面,没有受过待的儿童长大后患有精神疾病的比率则极低,幼年时期受到的关爱和体贴能够为儿童带来心理健康,同时避免他们今后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不论关爱抑或虐待,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的人。 精神疾病在家族中世代相传是养育方式造成的,而非基因。这种不幸的模式一旦被打破,就不会继续对下一代造成影响。
【心得】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
我的长相、身高和一些体表、生理特征是由父母传递给我的基因造成。而我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则和基因没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并没有某个特定的基因会造成某个心理特征,虽然,有可能和某个基因有间接的关系,比如说,亲代和子代之间可能有遗传因素导致的某个激素水平的改变,而这个激素水平可能会启动/关闭某个基因,从而改变了某个行为。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我现在的行为,是什么促使我用某种方式对待我的孩子?
可能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如何对待你的,也就是父母的养育方式。
生命早期的孩子受到的养育方式和孩子所处的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通常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重要他人”——父母和直接抚养人(即使这个父母不是亲生的)。也就是说,如果孩子是被领养的,那么亲生父母和养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都有可能对孩子的生命产生烙印,而这个烙印则影响了孩子成人过程中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等各个方面。
因此,如果你曾经被人灌输说,你天生就是这样糟糕,你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这是你的宿命,那么你可能可以明白,并不是基因导致了我们变成这样。
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虽然,大脑在幼年时期处于高速发展,可塑性更强,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成人后,虽然可能过程更艰难,但是依然有能力改变。
虽然父母曾经这样对待你了,但是你依然有机会,改变自己,用更好的方式对待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