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邪西毒》里有一段对话:“会武功,有很多东西不能做。你不想耕田吧?又不耻去打劫,更不想抛头露面在街头卖艺,你怎么生活?武功高强也得吃饭的。”
洪七公饿得吃不上饭时,欧阳锋请他吃了顿饭,并对他说了这番话。
套用在现在的大学上,可以这么说:“上了大学,有很多工作不能做。你不想打螺丝吧?又不耻于工地搬砖,更不想回家种地,你怎么生活?学历再高也得吃饭的。”
这几天,央视网评“孔乙己文学”,借孔乙己来教育大学生,引起争论。
央视认为孔乙己之所以陷入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
我理解央视的用意。如今就业难,希望大学生能放下架子,面对现实,不要好高骛远,不妨去做父母辈做的工作。
我也理解大学生的处境。父母省吃俭用,供子女上完大学,就是希望他们出息,不要再重复他们的老路。
“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央视此话一出,谁听了也不乐意,站着说话不腰疼。
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且穿长衫的人,因为他读过书,但没中功名,所以在乡村小酒馆,他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
他是有点学问的,他知道茴香豆的写法有四种,但这并不能当饭吃,于是他成了一个悲剧人物。
这是他的错吗?当然不是,是旧社会制度的错。
当阶层固化,一个人想要突破阶层,唯一的选择是科举之路。于是他努力读书,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是封建统治者,他不在乎你如何努力,也不在乎你是否才华横溢,他只在乎自己的治理是否稳定,所以科举制度只不过是给普通人的一种念想和安慰。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什么啊?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升官发财,这是封建社会灌输给读书人的价值观。
要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很简单。你们只需要用功读书,就可以拥有黄金,拥有美人。
当孔乙己的梦想破灭,他怎么承受得了。他读了那么多八股文,背了那么多子曰,全是为了那一场考试。
除了考试,他不知道稻米怎么种,甚至不知道,家里仅有的薄田也卖给了地主。他没得选择,只能继续麻醉在之乎者也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把读书等同于物质价值的回报,这是旧时代的悲哀。
一方面,鼓励你读书,给你灌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神话。
另一方面,只录取头等功名。其他的落榜人,是你本事不到家,你不愿意去做帮工,去种地,那只能自生自灭了。
最可怜的是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以知识分子自居,再也弯不下腰去了。
他们读书时,眼冒金光,眼里只有黄金屋,只有颜如玉。
他们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可真的没读过几本书,因为他们读的书,只不过是考试的工具书。
除此之外,他们的知识浅薄得很,可是他们不知道,却以为天下的学问就是茴香豆的四种写法。
他们以为自己很有用,可是真的没有用,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们唯一有用的,就是做考试的机器。
为了那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他们反反复复地模拟、操练,把自己打磨成一台高速运转的考试机器。
但这能怪他们吗?
孔乙己固然是迂腐顽固,但若不是时代给他画了一个虚幻的梦,他何至于此。
若不是先生只教他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他何至于把自己当知识分子,弯不下腰,整天之乎者也。
【文/范一田,所有地方都叫范一田,关注我,一起成长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