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体系规范
1. 产品品控能力及售后服务方案
1.1.概述
概述:售后程序规定了顾客对公司产品质量或服务不满意的意见反馈、投诉或退货的处理流程。
目的:规范客户投诉及退货处理的流程,查清客诉及产品退货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改善产品及服务的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
名称 | 定义 |
---|---|
客户投诉 | 指因公司提供产品的质量问题引起的客户不满意的抱怨或反馈。 |
退货品 | 指因产品质量问题客户要求退回的本公司产品。 |
流程图:
1.2.故障预警
商务部或品质中心接到客户反馈后,与客户进行初步核实、确认。并以微信、邮件或其它形式,向内进行预警并展开跟踪处理。
职责权限:
1.商务部:负责客户联络和协调及退货信息的接收、传递及退货手续的办理。
2.品质中心:负责主导客户投诉及退货品的改善处理。
3.工程中心:负责协助根因分析和退货品返工及返修作业指导书的制订。
4.制造中心:负责退货返工或返修和改善措施执行。
5.仓库:负责退货品在公司内的隔离,标识和保管及废品的处理
故障解决办法
问题确立,由品质组织工程、生产、物流等相关部门召开售后会议。并由工程根据问题的根本原因制订相应的返工、返修流程,各部门按流程执行、跟踪,直至关闭。
活动名称 | 活动内容 | 角色 | 输入 | 输出 |
---|---|---|---|---|
顾客投诉 | 品质中心、商务部接收顾客书面、电话或其他的顾客反馈信息 | 品质中心 商务部 |
投诉信息 | 顾客投诉记录信息 |
顾客反馈信息的确认 | 品质中心负责对产品质量方面的反馈进行确认 商务部负责对产品服务反馈信息进行确认 对不属于我司问题的,向顾客解释。 |
品质中心 商务部 |
顾客投诉记录信息 | 确定客诉是否属实,《客诉清单》 |
组织检讨 | 品质中心/工程部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检讨 | 品质中心 工程部 |
确定客诉是否属实,《客诉清单》 | 8D报告 |
对策实施及效果确认 | 责任部门按照8D改善报告实施改进;品质中心进行效果验证。 | 责任部门 品质中心 工程部 |
8D报告 | 确认效果后的8D报告 |
反馈顾客 | 品质中心/商务部负责按确认效果后的8D改善报告回复顾客。 | 品质中心 商务部 顾客 |
确认效果后的8D报告及相应证据 | 资料输出及归档 |
故障机处理
异常分类 | 处理方法 |
---|---|
制程不良 | a. 当出现不良时,不良品必须要放置在红色不良品区域。 b. 所有的不良现象,都要及时做好记录。 c. SMT产线单项不良率超过1%时或综合不良超过2%,IPQC须第一时间开具《品质异常联络单》提交工程进行原因分析和短期对策制定,最长不超过1小时要有有效的短期对策导入,超过1小时无有效的对策,IPQC开具《停线申请单》给品质\工程\SMT经理决定处理方式。 |
返工品 | 当品质不良被FQC或OQC判退时,需PE给出责任界定及原因分析,责任部门给出改善措施,生产部严格按照返工流程进行作业并提交质量部复检。 |
维修品 | 所有维修品必须重新流线检查。 |
跌落品 | 在运输或转运过程中员工不慎将产品掉地,必须第一时间上报领导,并将掉地产品重新测试,确认无问题后方可继续使用。 |
市场退机 | ① 确认后的坏机进行隔离,标识、入库,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② 坏机根据客户退货原因,工程给出责任界定及原因分析,责任部门给出改善措施,制定返工方案。生产部严格按照返工流程进行作业并提交质量部复检。 |
1.3.故障的响应时间
接到客户反馈,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响应并及时的进行过程回复,直至问题的关闭。按照“2485原则”进行响应、跟踪。
什么是2485原则?
①.首次响应在2H以内。
②.紧急措施及二次响应在24H以内。
③.原因分析分析、制定对策及三次响应在48H以内。
④.对策实施、验证对策的有效性及四次响应在5天内。
1.4.坏机、配件的更换
根据双方协议,由商务对接更换处理,内部按照退换货流程全力配合、执行跟进。
客户退换货的管理
1 当接到客户退货信息时,由商务与客户联系,向客户索取有关退货的书面材料(如不合格检验报告、退货说明书,退货报告等),并初步核实退货品是否与客户所述原因相符后提交品质中心确认,如有库存由品质中心和相关部门对库存品进行核查、复检、分类。
2 客户退货的审批
a.经确认属于公司产品责任的,由品质经理批准退货。
b.经确认属客户/运输公司责任的,由商务对接退货处理。
c.经确认属客户责任的,原则上不允许退货,确须退货的,客户承担相 关费用后,流程同上处理。
3 经批准同意退货的产品,由物流中心相关人员办理退货手续,退货的原则上要求按原样包装。
4 经批准同意的退货品信息由物流中心传递至相关部门,信息包含退货品的品名、规格、数量、不良项目等,交货仓核对,仓库组织人员卸货,并对退货品进行隔离,标识和临时保管,并做好入库记录。
5 仓库核对后,由品质中心对退货品进行抽检或全检,对产品状态判定,并由品质中心召集相关部门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a.判定不合格由品质中心组织工程、生产、物流召开返工会议,并由工 程中心制订相应返工、返修流程签核后,进行返工生产和测试,并依正常流程检验判定。
b.对于需挑选的由物流中心安排责任线别人员按返工流程作业。
c.制造中心负责返工、返修处理,同时将结果记录;品质负责对返工品 按标准重新检验合格,按正常流程入库。
d.对于需直接报废处理的,由工程/品质确认提出报废申请,经领导批准后报废;商务部与客户确认是否对报废品按原订单数量增补。
e.对于需暂存的由仓库进行暂存处理。
6 对于需要向客户补货的,由商务部重新下订单按《生产服务过程控制程序》执行;无需补货的按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协议执行或与客户进行协商处理。
7 针对每批退货品工程师必须会同相关部门,按照6要求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再发生,作成8D报告回复客户。
2. 客诉及退货管理程序
2.1.客诉处理程序
客诉接收与初步分析
信息收集:通过电话、邮件、在线客服等渠道接收客户投诉,记录客户信息、产品型号、批次号、不良现象(附图或视频)、不良率等关键信息。
紧急响应:
一般客诉:24小时内回复初步处理方案(如补货、返修等)。
重大客诉(如整批退货、涉及安全问题):4小时内成立跨部门小组(品质、生产、技术、销售),启动紧急处置流程。
初步判定:
品质部通过AOI检测、X-Ray分析等手段确认不良原因(如焊接缺陷、元器件失效)。区分责任归属(生产缺陷、设计问题、客户使用不当)
根本原因分析
成立8D小组:由品质部主导,联合生产、技术、供应链等部门,使用5Why分析法、鱼骨图等工具定位问题根源
数据支持:调取生产记录(如SMT贴片参数、回流焊温度曲线)、来料检验报告(IQC)、制程检验记录(IPQC)等
客户现场支持:必要时派工程师至客户工厂协助分析(如BGA焊接不良的返修验证)
纠正与预防措施
短期措施:
客户端返修:提供返修方案(如更换不良元件、返工工艺指导)。
补货计划:优先排产并安排加急物流,确保客户生产不中断
长期措施:
工艺优化:调整SMT钢网设计、优化回流焊曲线。
来料管控:加强元器件供应商审核或增加抽检比例。
标准化文件更新:修订作业指导书(SOP)或检验标准
客户反馈与闭环管理
书面回复:通过8D报告向客户反馈处理结果,包括根本原因、纠正措施及预防计划
满意度调查:定期回访客户,确认措施有效性并收集改进建议
2.2.退货管理程序
退货申请与接收
申请审核:销售部接收客户退货请求后,需提供退货清单(含订单号、产品批次、退货原因),经品质部确认是否符合退货政策(如保质期内、非人为损坏)。
物流协调:安排退货物流(如第三方快递或客户自提),要求客户提供退货运输记录(如温湿度数据)
退货检验与分类
入库管理:仓库将退货品存放于不合格品区,标识“待检”状态
质量判定:
返工:可修复不良(如外观划痕、轻微焊接缺陷)返修后重新检验。
报废:严重不良(如PCB分层、元器件批量失效)经技术部确认后报废。
特采:部分不良不影响功能的产品,经客户同意后特采使用
退货处理与追溯
返工执行:生产部按《返工作业指导书》操作,记录返工工时及成本
批次追溯:通过MES系统关联退货批次与生产批次,锁定同批次产品在库库存并全检
财务与数据分析
损失核算:财务部统计退货导致的物料、人工及运输损失,纳入部门绩效考核。
根因归档:将退货数据录入ERP系统,生成月度质量报告,用于管理层决策
2.3.跨部门协作与持续改进
职责划分
品质部:主导分析、监督措施执行。
生产部:执行返工、优化工艺。
技术部:提供技术支持、设计改进。
销售部:客户沟通、补货协调。
培训机制:
定期开展PCBA工艺、客诉处理技巧培训,提升全员质量意识。
2.4.关键文件与记录
输入文件:客户投诉单、退货申请单、检验报告、8D报告
输出文件:纠正预防措施报告、返工指导书、报废申请单、质量月报
3. PCBA 售后处理流程
4. 供应商协同与来料质量反馈
4.1 供应商质量问题反馈流程
定义来料缺陷导致客诉的判定标准(如IQC数据、元器件失效分析报告)。
建立供应商快速通报机制(24小时内发出《供应商纠正措施请求》SCAR)。
明确供应商响应时限(通常48-72小时)及根本原因分析报告要求。
4.2供应商联合分析与改进
关键问题需供应商参与8D小组进行现场验证或数据共享。
FRACAS(故障报告、分析及纠正措施系统)信息对接,实现供应链质量数据闭环。
4.3.供应商考核与责任追溯
将客诉退货率、SCAR关闭时效纳入供应商季度/年度考核。
制定质量索赔条款(如承担返工、报废、物流成本)。
5. 数据分析与质量预警
5.1 售后数据建模
建立多维分析模型:按产品型号、故障代码、客户群、生产批次、供应商等聚合数据。
关键指标看板:实时监控客诉率、退货率、平均处理周期、重复故障率。
5.2 风险预测与主动干预
利用SPC(统计过程控制)识别生产批次异常趋势。
对高发故障模式设置阈值预警(如某元器件失效达0.5%时自动触发生产稽核)。
5.3 质量成本(COPQ)分析
核算售后相关损失:退货检验成本、返工工时、报废物料、额外物流、客户赔偿。
输出《月度质量成本报告》,驱动资源投入优先级决策。
6. 产品安全与召回管理
6.1 安全风险定义与分级
明确涉及人身安全、火灾风险、法规违规等重大缺陷的判定标准(参考IEC/UL标准)。
建立三级响应机制(低/中/高风险)。
6.2 召回决策与执行
跨部门危机小组组成(含法务、高管层)。
48小时内完成风险评估及召回方案(部分召回/全部召回/技术整改)。
客户通知模板、监管机构报备流程、媒体公关预案。
6.3 追溯与闭环
召回产品100%技术分析并留存证据链。
修订FMEA(潜在失效模式分析)和设计验证流程。
7. 客户满意度管理与增值服务
7.1 满意度监测机制
每季度发送结构化问卷(NPS评分+关键维度:响应速度、技术能力、解决效果)。
深度访谈TOP10客户质量负责人。
7.2 增值服务设计
延保服务:针对战略客户提供付费延保方案。
备件预储备:根据客户生产计划提前部署安全库存。
技术培训:为客户工程师提供PCBA维修认证培训。
7.3 客户质量大会
年度会议分享质量改进成果,共建预防性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