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炙烈,去午餐的路上突然倾倒瓢泼大雨;我庆幸及时等到了的士,透过模糊的车窗,看着那些路面上措手不及而奔跑的小雨伞,以及根本没有雨伞而自我放弃的路人,我内心突然有种幸福感——吹着空调,安逸的奔跑在雨中宽阔的马路上——今天中午,一人份日料。
朋友的日料店,叫岚山,是治愈我的地方,但无奈,美食和吊灯都是短暂的良药,生命中总有那些挥之不去的“障”要不时的抠破伤口的痂,血与时间对抗,目的是让你必须一辈子记住疼痛。
一个人的午餐,不配享有对坐的桌台,一字排开的吧台,正对着埋头料理的厨师,以及只开着上菜口的后厨房,对面明明都是喧嚣的烟火气,却始终有本事将吧台位置衬托得格外寂静,硬生生是要让你与美食一起,享受绝对的独白。我特别佩服日式料理店的设计,孤独从来都是他们极致的美学,欢歌属于居酒屋,但回到生活的一日三餐里,内心依旧孤独;这不同于中国,中国人大多围餐,火锅、圆桌、圆盘整炒……在一个餐桌上,丰富的菜肴是为了八方宾客,四海挚交,少不了喧嚣热闹,鼎沸人声;但台面上的人脸皆没有灵魂,菜肴很多时候仅仅是宴客者的门脸,食客各自心猿意马,讨的都是艰辛的生计。因此,越是有了社会的经历,越是厌倦山珍海味的寡淡,喜欢独自安安静静、心无旁骛的只为一餐食、一顿饭。
吃日料,刺身必不可少,我有同事通俗的管它们叫“生肉”,并忌讳良多——生冷、寄生虫、原始人吃法……再美好的甜糯鲜美,在他们看来,翻肠倒胃般难以下咽,再高级的料理店,对他们来说都像石器时代的山洞,既要面临脱鞋席地的尴尬,又毫无口沫横飞的机会,素素的坐在桌前,望着一桌难以下咽的高蛋白,除了举起手机拍拍照,似乎了无生趣;我曾经带过多位同事及客户来此就餐,一方面觉得是信得过的朋友的餐厅,饮食卫生、食材来源都信得过,而且都是用心生活,用感情在做日料的人,出品绝对值得信赖,不料想,曾经我以为的那些有钱有品的“上流人士”,钱也不过是毫无价值的虚荣,既不懂得欣赏美食背后的文化,更不懂一日三餐带给生活的除了温饱以外的情绪价值;
L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曾经是我的老板,开豪车、买别墅,太太年轻美艳绝对上得厅堂的容貌,一双儿女幸福美满,不仅正职管辖着偌大的公司和部门,在外还经营自己的小事业,在外人看来,那绝对的成功人士,社会地位和银行存款也堪称是令人羡慕的级别。但我看他终年都只吃快餐,偶尔对吃饭这件事也不太上心,属于可吃可不吃,可就近就简吃就不寻香找饭馆的类型,相比之下,香烟更像续命的神药,娱乐仅靠今日头条,一个斜挎包背了快一个世纪,最早的时候去客户那里开会,手机还会不时响起饿了么订单的甜美报账:您的饿了么订单到账,8元!
有回发朋友圈,恰被L先生看到,问起是哪里的餐厅,看起来挺不错的,我便热心起来,约大家一起,去岚山聚聚。
然而,现场实际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满桌鲜美居然无人问津,倒是滋滋热辣的铁板和牛成了唯一争相举筷的菜肴,食后还觉,不甚过瘾,倒不如红油锅里涮肥牛来得痛快!而各种品级不等,食材高端,摆盘精美如画的深海活鲜刺身,倒成了一种“麻烦”;L先生只一句:“这一盘生肉,厨师又不煮也不炒,切两刀摆上来,还卖那么贵,这小日本的玩意儿,就是能赚中国人的钱啊!”谈吐间还要故作为师者的姿态,谈论起中日两国从饮食文化所体现出的人文差异,还是老一套的偏见,以及莫名其妙的盲目性的爱国自豪感。席间还有几个同事,本就不吃生食,但由于是老板的饭局,便也都强颜欢笑的聚来,结果也是面露难色无法出筷。
买单时候大家用表情清晰明确的告诉我:这些生肉怎么会如此之贵?!
这让我又想起自己的公公,他去自助餐厅,会吃下好几大盘三文鱼,我当初以为他特别喜欢吃三文鱼,后来才知道,在他的观念里,自助餐厅里最贵的就是三文鱼,不吃多点,对不起自助餐的价格,所以,有好几次,都因为肠胃不适,回来后连续在医院挂水,诊疗费加上药水费,估计也有好几顿自助餐了。
我越发无法与三观不匹配的人共餐,也越发不喜欢商务宴客,后来更发现,连工作餐的相处,都能让人在极度放松的进食状态下透露过多的个人情绪,聊聊真心话在现在这个职场环境下是极其危险且毫无必要的相处方式,因此,一个人的午餐时间,是更安全的状态,你能够全身心的做回自己,享受美食,放空心绪,孤独会成为一种自我观照的社交修养,而日料店绝对是一个午间独餐的心灵净化圣地,而那些外人看不懂的“生肉”,正是最极致的心灵营养品,不需要调味,不需要烹饪,不需要过度的雕琢,只需要遵循四季的规律,生物的肌理,便可享受到从视觉到味觉的立体享受,你说,跟那么多假善虚空的人脸来回的应付,人生,到底有什么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