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对健康检查认识的加深,越来越人选择每年做一次体检,但也由于体检的普及,也导致不少人产生了体检“万能性”的错误理解,以为一年做一次的体检没有异常就安全了。
事实上,常规体检涵盖的检测项目主要为基础病评估,一些重大疾病如细菌性感染如癌症,都是不能通过常规体检发现端倪的,甚至由于不同部位需要不同的精细检查,更不可能单单通过一次的常规体检就能完全发现或避免疾病风险。
如本中心上月接诊的一名女性检查者,她2月已在本中心进行过一次常规体检并没有在此次检查中发现异常,但由于接下来1个月她出现了持续性的消瘦,不安之下她再次预约了本中心的体检服务。
接诊医生在查看了她此前的体检报告和她这段时间以来的消瘦速度后,认为她不应该再进行常规检查,而是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影像检查,鉴于此,接诊医生建议她把此前有过的病史,目前症状,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等详细进行说明。
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这位女性受检人接受了胸部CT摄片,随后发现她右肺下叶出现了明显的磨玻璃结节,且这个磨玻璃结节除了体积大外边缘也不规则,内里显示空洞,医生认为她可能是早期肺癌,给了她肺组织穿刺活检的建议,随后病理活检证明了确实为早期肺癌。
这个病理被主诊医生作为了经典案例,并以此建议每一个人不要以为每年做了定期的身体检查就可以安心,选对健康检查项目更为重要,且不要以为自己不属于高风险人群就可以忽略癌症早筛,一些在国内较常见的癌症,若有条件,进行定期的针对性早筛也是可以提早开展防癌措施的。
常见癌症和它们的常见症状
部分常见的癌症它们的典型临床表现对该癌症的发现有较强的指向作用,因此若出现以下典型表现症状的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变化,并及早到医院进行针对性癌症早筛。
1.肺癌:原因不明的持续性的刺激性干咳或伴血痰。
2.胸腺瘤:发现纵隔占位伴重症肌无力。
3.食管癌: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
4.胃癌:上腹疼痛、呕吐、呕血或黑便。
5.结直肠癌:大小便频繁,常腹泻或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便血等肠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等。
6.胰腺癌:腹痛、腰背酸痛、黄疸、消瘦。
7.肝癌、胆管癌:右上腹摸到包块、右上腹痛、黄疸。
8.脑瘤:出现颅内压增高三联征,即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盘水肿视力减退。
9.口腔癌:口腔溃疡久治不愈。
10.鼻咽癌:回吸性涕血。
11.乳腺癌:乳房进行性生长的无痛性包块、乳头乳晕改变、腋下淋巴结肿大、乳头溢液。
12.宫颈癌和子宫癌:接触性阴道出血或不规则阴道出血。
13.卵巢癌:腹胀、腹痛、下腹包块、腹水。
14.淋巴瘤:无痛性淋巴结增大、盗汗、发热、体重下降、皮肤瘙痒、酒精痛。
15.骨肿瘤:无外伤病理性骨折、不明原因骨痛。
16.黑色素瘤:原有色素痣发生异常变化,如颜色加深边缘外扩。
17.膀胱癌:无痛性肉眼血尿。
18.前列腺癌:尿频尿急、尿不尽、排尿困难费力等。
19.睾丸癌:睾丸逐渐增大的无痛性肿块。
20.肾癌:血尿、腰痛、腹部肿块,即肾癌“三联征”。
8类常见肿瘤的早筛建议
事实上除了有家族遗传病史或在放射性/污染性化学物场所长期工作的高危人群外,大家不妨总结一下自己日常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向医生咨询是否有必要提早开始癌症早筛,此外年龄体重等因素也因列入癌症早筛开展因素。
1. 早期肺癌筛查: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配合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筛查。
2. 早期胃(食道)癌及危险因素筛查:三联筛查法,即精细放大胃镜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胃功能三项检测。
3. 早期大肠癌及危险因素筛查:普通非高危人群可先开展人群早筛即大便潜血实验检测,若二次检查均为阳性应行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可在医生建议下行定期的肠镜检查。
4. 早期肝癌及危险因素筛查:上腹超声、上腹CT、上腹MRI等影像检查结合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综合检查,此外如本身为乙肝或其他肝炎病毒携带者,还应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丙肝抗原检测、肝纤维化等检测。
5. 早期乳腺癌及危险因素筛查:乳腺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检查+乳腺MRI检查,是否定期进行或检查者是否应进行乳腺钼靶应根据医生对受检人的乳腺癌危险因素综合判断而定。
6. 早期宫颈癌及危险因素筛查:液基细胞学检查+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HPV)。
7. 前列腺癌筛查:直肠指检+下腹超声检查综合评估,此外还应对前列腺特异抗原或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进行综合检测。
8. 甲状腺癌筛查:甲状腺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