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上八点,我在海珠广场站,看着手机的电量一点一滴地不见,心中不禁为自己捉急。
临关机的最后百分之三的电,我拼此一举,用最后的电量,打开了回学校的共享单车。
一阵欣喜和高兴无法掩饰,好像是在一次重要的比赛中获得了大奖一样。
我在骑车回学校的路程当中,手机已经关机了,充电宝也用没电了。这样的恐慌,恐怕是当代人最能够心照不宣的了。
在骑车那一段时间,我很开心,毕竟是一件小事,但能带给我的喜悦比吃一段大餐还要来的直接。
昨天我坐车坐了一百多公里,早上从人和坐地铁到大学城,下午从大学城坐车回来人和,晚上再从人和回到海珠校区。
一天的要完成七件重要的事情,手机自然时时刻刻要保持联系,随时可以接听电话和打出去,能够接受微信并且回复。
按说,我的电池在中午就没有电了。
充电宝也是撑到了中午,就告罄了。
每每到了这个时候,从前的我真的会让手机直接关机,然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充电器或者充电宝,为自己续航。
这两年,随着工作越来越多,负责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为了不让别人找不到自己,我尽可能保证手机处于二十四小时开机,白天可联系的状态。
二、
渐渐的,我发现了,这样的做法也带有副作用。
那就是,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
吃饭买东西付款,可以用支付宝代替;
聊天联络感情,可以用微信代替;
出行旅行住宿,有携程美团车来了;
上课下课考试,也有超级课程表;
买东西卖东西,有天猫京东淘宝;
出门不会路,也有百度高德地图;
就连我现在在做的写作,也有了简书、知乎等软件。
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从前我们觉得app太多,于是大浪淘沙之后,仅仅在手机当中留下了为数不多的一些。
可是,不管app的数量是多是少,我们每天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手机上。
据数据分析,2017年,每天花一个小时在手机上的人有,每天花两个小时以上在手机上的人有,每天花三个小时以上在手机上的有。
这样一组组数据的背后,看出的是,我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三、
很显然,互联网的力量确实惊人,智能手机推广不过是五六年的时间,但仅仅中国,几乎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上网,并且这个数字每年只增不减。
手机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附加行业的兴起,比如说充电宝行业,比如说线下的实体店和餐饮行业。
曾经,电脑的推广让很多的年轻人沉浸其中,让我们所有人都为之震颤,一时间视之为洪水猛兽,很多的人都在提出反对和意见。
那个时候,让年轻人沉浸的不过是网络游戏,而这最近的七年,智能手机让我们看到的,却是全方位的渗透和沉浸。
有的人沉迷在移动手机的游戏当中,因为人数实在太多,反对的声音早已经淹没在游戏的欢声笑语当中。甚至不玩游戏还会被视为不合群,自我封闭的表现。
有的人沉浸在网购和销售当中,网络的节日和折扣更是让他们难以自拔,购物的快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发挥的淋漓极致。
有的人沉浸在每天的微信聊天当中,语音、视频、朋友圈,让聊天的距离感越来越近,即时性越来越强,生动形象地表现在每天的活动当中。
四、
这一场洪流中,我们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极其薄弱的。
我们无力改变,甚至不会发现,手机已经占据了我的生活的半壁江山。
一旦手机没电了,我们就会疯狂的寻找电源;一旦手机没网了,我们就会疯狂地想办法链接外面的世界。
有时候,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现象日新月异,我们解决的的无力感也是亦然。
就算是在写着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仍然是无法逃开在手机上写作的命运。
既然无法躲开,那就只好最大程度趋利避害。
这两天在看全球定位之父艾里斯的成名之作——《定位》。前半本书反反复复用和数十个案例佐证一个观点——每个人的心智是有限的,在商业当中取胜,现在已经演变为在用户心智当中取胜。
如果这个观点用在我们本身,那不也是一样的境况吗?
我们心智有限,内部链接和外部链接的总量就这么多,一旦外部链接的作用被尽数挖掘,那么我们的内部链接就会越来越少。
这里的外部链接,不正是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放大的在手机上的联系吗?
而内部链接,反而是我们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和自己心灵对话的时刻。
这样的一篇文章,本该昨晚就可以写好的,却是因为昨天的外部链接占据了我的全天,甚至于没有一个小时,让我与自己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
我想,像我们这种离不开手机的人,终有一天会明白只有寻找到内部和外部的平衡才是维持现实和精神生活的不二法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