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共读《解释学与教育》3章“解释循环和教育循环”
主持领读:郝晓东
记录整理人:李宏
时间:3月16日
地点:云中路小学
共读书友:
郝晓东、郭良锁、王晓娟、冯一飞、 刘杰、马丽、王 伟、郝月柱、王晓婷、智静、王捕山、田淑媛、刘星慧、安慧丽、郑亚丽、孙梅、吴霞、张庆瑞、赵建丽、李春江、李宏
我们要搞清楚哲学解释学与规范解释学的差异。
哲学解释学就是指解释本质及其解释技艺。换句话说,就是解释能够发生的条件。是研究解释是如何发生的。解释学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规范解释学:施莱尔马赫为代表。“他认为解释学就是具体指出该如何解释。认为伦理判断是唯一指引,规则是价值优先并基于一种伦理的选择。”规范解释学原则和规范分离,不考虑时代错置的关系,显然具有不现实性,突然会限制了应然。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解释学原则是以逻辑分析,经验事实和赫希所称的形而上学为基础,他们属于解释本质的理论。”我们常说的谈不来,表面上是价值观不同,实质上是元认知不同。也就是对认知的认知的差异性。
解释学中的原则和规范的关系
哲学解释学产生描述性的解释原则, 规范解释学产生规范性的规则。 原则是指解释本质的各种局限性和可能性。规范是:指出该具体如何进行解释。规则起源于原则。“人采纳不被解释的本质所允许的规则程序,那就是不合理的。”
解释学循环(解释学的核心原则)
第一种:传统解释循环,其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去进行理解循环解释,“解释学不是一个逻辑错误的循环。循环中的运动越多,循环就变的越大,语境就越来越大,对部分的阐述就越来越明晰。”第二种:视域结构解释学。其代表人物是胡塞尔。其中他强调了先验知识对于解释循环的重要性。先验知识是不需要经历就有的经验。如因果关系、空间时间的先验知识。第三种:前有解释学。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加达默尔。他们认为前有前结构对于解释循环的重要性,解释循环是图式的不断修正和丰富。我国关于教学目标从过去的双基到后来的三维目标,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图式方面的不断的修正和丰富。
解释循环学与教育的循环
一、 从解释循环学角度来理解预习的重要性。
哲学 解释学认为教学是1.学习者与学科内容之间的对话和循环。2.教师的理解和讲解之间的对话。3.师生间的解释和交流。1依赖于2。“”无非她真正的边想边说。并使他的认知活动参与了讲课内容,否则这个教师并不是在真正的教学。”教师不能根据你的理解去讲解,而是去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欲望,不断地修正图式的过程。教师把自己不知道的方面告诉学生,学生会继续探索更为重要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留有余地,留有想象的空间。正确看待教学的不完整,相对性和阶段性。
二、 解释学对回忆的理解:
“认为回忆等于学习。回忆不是我们和已逝的过去和不变的永恒的联系,而是基于我们过去经验而对意义的推测,通过回忆解开陌生的意义的相关经验。”新网师和常春藤提倡写生命叙事就是要回到生命的源头。生命叙事不是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解释,需要对于当下图式的理解。
三、循环解释学对大学教育的指导意义。
大学教材是很多经典书籍的干货梳理。但缺少细节部分。一开始就开始读原著又缺少整体感,可能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我们希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用中学语文的一个案例,比如说周东颐的《爱莲说》,你出一个整体的预习问题。“此文是写莲花还是写人?是写了怎样的人?”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去理解整篇《爱莲说》的内容。如果我们再回到原文中研读细节部分就能更好地理解此文。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启示就是在预习中必须有真问题做铺垫,学生学习才会目标明确。学习是在对话中完成的。是流动的,不是“成品”的交换。
:
四、有利于对儿童行为的解释。
儿童的行为背后与他的人格相关。比如说两个孩子跳水,都是跳水,一个是很自信的跳水,另外一个可能是因为不敢跳,要证明给别人看,所以去跳。同一件事情,其行为背后的人格却是迥异的。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说教去改变儿童的行为。其实通过改变儿童的行为去塑造儿童的人格才是更有效的。
五、 整体和部分的循环解释也有局限性
因为时代变化太快,环境突发复杂,我们要有人的复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目标从最初的“双基”到“三维”,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进行教学是符合今天核心素养要求的。“思维五步法”是在情景中找出真问题。然后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应用。是完全契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所以今天我们也常说要用系统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要用多种图式去解决问题。例如对小学六年的一个整体的解释。六年是一个整体。我们在六年的整体下去思考,123456各个年级。否则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会造成缺少人格整体去理解各种课程,缺少分寸感,就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而人的基础人格在六到七岁基本形成。
六、对已有图式的丰富和修正
我们过去读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很多地方不懂。没有过去那个不懂,今天就更不懂了。解释循环就是对已有图式的修正、丰富和完善。主客体相互交互的结果。比如说人们对于鱼的认识形成的已有图式,使我们最初看到鲸鱼,会误以为他是鱼,那么随着认知的发展,我们会发现鲸鱼是哺乳动物,逐渐就会对鲸鱼这种“鱼”形成新的认知。由此可见,认知水平越高越灵活,就越容易修正他的认知图式,认知水平越低认知图式就更越僵化。所以在小学学段,老师对字词的本义,词源的正确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倡课改,不反对推广课改模式,我们反对课改模式化,模式化就是一种机械,就是一种封闭和静态的图式。
图式改变,就是顺应。图式变了文本意义、实践意义也会发生变化。图示改变是世界改变的问题,在体验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来常春藤共读学习和不来常春藤共读学习,对待常春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因为来了学习就会引起图式的变化。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图式。好的习惯就是好的人生。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就是修正学生的图式。例如朱永新老师每天从早晨五点半起床一直学习到晚上8点,长期坚持就形成了习惯,形成一种图式,也就不觉的苦。“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性”既包括天性,也包括习性。习性是后天形成的。你通过改变行为习惯来改变图式,进而塑造人格。从这个角度来讲。卢梭认为的教育就是释放天性,是有弊端的。自觉对于一部分读书人是管用的。但对于有些人,没有强制行为下就不学习,强制是有必要的。
七、解释学循环。都是没有完结的、没有终结的、是不完整的。
不过我们也要辩证的去看待。有句话说得好,“人不要坐井观天。但坐井观天是人的宿命。”“人不要以自己为中心。”那不以自己为中心,时刻以他人为中心,时刻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人就会分裂。人也不要刻意改变,不完整性也是人的宿命。要对自己的生命,童年,家庭的重新理解。对过去意义的豁亮和重现。从事中提炼意义,主要是理解。这也是新网师的魅力。是其他学习共同体所不理解的。为什么新网师能够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八、一次实际应用
郝晓东老师:“ 我从700篇叙事中选取了其中的70篇优秀的叙事。我然后安排这70位老师组成十个评选小组,再从这70篇当中找出最优秀的十篇。最后我让前十名各找一篇去点评,找出其亮点,并给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点建议。有很多人就深刻领会到了组织方组合拳的意图。此刻已完全超越了写生命叙事的意义。大家明年会写得更好。背后的原理,会理解的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