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早,和朋友讨论起一个有趣的话题,为何孩子会放赖?如何对待孩子放赖?讨论的起因是,我家2岁多的儿子特别喜欢洗澡,尤其在我建议他可以带着玩具一同洗澡后,他在澡盆里一边玩一边洗,完全不愿起来,有时水凉了还得加热水进去。但是又不能一直洗,只能强制抱起,结果各种放赖各种哭闹,非要再回到澡盆里去。
朋友说她小时候也有放赖过,有次她妈妈带着她搭同事家的顺风车去外婆家,同事家的车是去合肥亲戚家,正好路过外婆家。结果到外婆家的时候,朋友说啥都不肯下车,因为她更想去合肥,她妈妈没法,只好带着她一起去了在合肥的同事亲戚家。
既然朋友说了她的放赖,我也说说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小时候有次跟妈妈去县城,看见店里有卖一双红色的小皮靴,非常想要,妈妈一问价格很贵,不给买,结果我一路哭到车站,我妈不忍心带我回去买了,我兴高采烈地穿上,觉得自己漂亮的像个公主。
综合这三个放赖的事看,为何孩子会放赖,并且大多是跟父母放赖呢?想来大概是这样,孩子们欲求本身就很强烈,这个强烈来自他还不懂得自我约束,还没有加载到足够的社会规范内化成自我约束,尤其是觉得在父母面前也不需要自我约束吧。于是,放赖就成了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场与父母权威的博弈。
那孩子是天生会放赖的吗?我在反思,是不是因为日常对熊孩子的简单粗暴地拒绝,一直看电视不吃饭就粗暴地把电视关掉,看到超市里卖玩具的不肯走就粗暴地打横抱走,这些粗暴地拒绝导致他不得不以放赖的方式对抗,越粗暴他就放赖地越厉害,粗暴升级,放赖升级。因粗暴对待导致放赖,又因放赖加剧更是粗暴对待,还训斥孩子越来越难带。那孩子学会放赖的技能,怕是因为没被读懂就被粗暴对待而产生的反应行为吧。是不是可以说每个放赖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没读懂孩子的粗暴父母呢?值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多想想。
作为母亲,我也一直告诉自己,对待孩子一定要有共情心,要从孩子的角度和高度与孩子相处。但是,如果角色转换,现在的我是那个非要去合肥不愿下车的孩子的妈妈,是那个非要买鞋一直哭的孩子的妈妈,我想那时的情境下我可能会拒绝,就像把我儿子从澡盆里强制抱起一样。那说好的共情心呢?如此反问自己,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我并没真正的共情同理。我依然站在大人的角色上去对待孩子,用父母的天然权威去处理孩子的欲求。似乎拿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朋友告诉我,我们现在再去回忆小时候的事,尤其是那些记忆深刻,产生情绪的事,用真正的同理心去同理曾经的那个自己,这时产生的心境变化,才有助于去读懂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样做出来的应对方式也就不是那么简单粗暴的了。
的确,想想自己小时候的事,用小时候的你去试着理解你的小孩。这样会比较容易产生真正的共情心,有助于读懂孩子的欲求,明白该如何应对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