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章 公平地评断一本书 的思考与分析笔记,按照公平地评断一本书的三个规则逐次展开的,所写内容少于书中所叙述的。主要是我自己读书思绪的整理,全文采取的是结构化格式:前言→思维的礼节→成长比成功重要→求同存异→总结。另附易仁永澄老师读后给出的理性交流方法。
下面有两种对话模式,你喜欢哪种方式与人聊天!你感觉哪种方式更容易达成共识,你想不想学习呢?
第一种对话模式:
老张:我认为女性完全有权利决定如何对待她的胎儿。
老王:堕胎等同于杀人。
老张:我们国家规定堕胎是合法的,你既然在这个国家,就应该尊重国家的法律。
老王:你知不知道胎儿21天的时候就有心跳了?
另一种对话模式:
老张:为了保护女性,我们应该允许堕胎。
老王:可是你知不知道从第21天开始,小生命就有心跳了,堕胎等于杀人啊!
老张:对,我明白你的观点。但我认为这个小生命虽然已经开始了,但毕竟还没有成熟,我们不应该为了一个不成熟的生命而牺牲女性的幸福。
我想不论你平时怎么与他人对话,你肯定能看出来,第二种模式让对话双方觉得更舒心,也更容易达成共识。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做到第二种对话模式的方法来评论一本书。
思维的礼节
在一般的交谈中,必须双方都很有礼貌才能进行得很好。我们所想的礼貌却并不是一般社交礼仪上的礼貌。那样的礼貌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遵守思维的礼节。如果没有这样的礼节,谈话会变成争吵,而不是有益的沟通。善意的对话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学到些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被动又顺从,可能会被误解为他是受教的人;相反的,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
说服他人也是有技巧的,修辞就是要知道如何去说服对方,而读者要理解修辞的技巧是知道别人想要说服我们时,我们该如何反应。做一个负责的倾听者,你对自己所听到的要有回应,还要注意到对方背后的意图。同时,你还要能有自己的主见。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规则九的内容,除非你听清楚了,也确定自己了解了,否则就不要回话。理解就是要还原到作者所在的环境中,去弄清楚每一个词的词意,每个句子的主旨,每个段落的论述。然后判断他的立场,你是否同意,不同意或我等等在评论。
成长比成功重要
一个人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一口气或最多两口气就冒出来:“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想你错了。”对于这样的批评,根本不知从何答起。你唯一能做的是有礼貌地请他们重述你的论点,再说明他们对你的非难之处。如果他们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们自己的话重述你的观点,你就知道他们其实并不了解你在说什么。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或者为他的反对而苦恼。
对一本好书的理解,在说出“我懂了”之前,最好迟疑一下。因为我懂了之前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花很多时间准备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真正弄懂一本书。还有时候,一本跟作者其它的书有关,必须看了那本书之后才能完全理解。不能评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却根本没有看过他《实践理性批判》;批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却没有看过他《道德情操论》…
谈话的目的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所以规则十是: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求同存异
争议一般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而且必须用沟通的语言也不是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但是在人理性程度之内,这些理解上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地。
⑵来自知识的不相当。所以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认知升级”,或交“智商税”。
⑶还有一些被深深隐藏起来的,而且还可能是沉潜在理性之中。
在争议中,一个人决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自己受教的一个机会。因此,争议可以通过学习,借由达成共识或心智交流可以消除;或借由长期的过程以事实与理性来化解。
引出来求同存异的规则就是:发现自己与作者观点不合时,先确定这个不同的意见不是出于误解;区别出个人意见与真正的知识,或知识的理论说明与个人观点的阐述;最后读者要区分真正的知识与个人的观点以及作者个人观点的不同之处。总之,规则十一是: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这三个规则所介绍的批评式阅读,也是有效“辩论”的关键点。第一,要求读者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第二,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第三,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这个规则再进一步的话,就是要求读者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到理论基础,这样这个议题才不只是被说出来,而且会解释清楚。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易仁永澄老师读完此章节,给出的理性交流方法:
一,谨慎的给出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没有界定什么是问题,问题的边界是什么的时候。
二,任何喜怒哀乐都会影响判断,有时旁观者清。
三,当他人出现情绪时,自己一定要能够承载,对沟通负责,要具备利他的考虑。
四,理性沟通过程中,有错就认错,关键是达成一致。
五,多人沟通场景,不同人针对不同部分会有不同的响应。
六,事实+观点,看到背后逻辑支撑点,更利于沟通。
七,复杂沟通要保持冗余,有助于控制情绪。
八,要不断确认,达成一致再往下。
九,即便你是对的,也不要带着情绪表达。
十,沟通不求快,而是达成一致。
十一,不要着急呈现你的思维过程,否则大家会就着思维过程而讨论,而忽略了你的观点。
求学之道无坦途,问艺之路无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