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讲过——古人造字是很讲道理的,比如我们看这个“秋”字。
如果你让一位读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小朋友来做一道完形填空题——( )的秋天。他十有八九会告诉你金黄的秋天。为什么?因为秋天真的是金黄的。
您想想哈!
炎热的夏天带着最后一丝暑气慢慢的远离了我们,秋乘着凉风来到人间,她落在树叶上,树叶就被她染成了金色,她落在稻田里,稻子也被穿上了金色的外衣。一时间,那黄澄澄的梨、金灿灿的柿竞相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这样的景象是不是金黄色的。
而您再看秋这个字。
左边是禾苗的禾,右边是一个火。
《说文解字》讲这个字是禾穀孰也。翻译成咱们现代的语言就是庄稼成熟了。
小朋友们记这个字就可以想象秋天到了,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发出火一样的光泽。
我们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学习中文一定要有画面感。你把每一个字都想象成一幅图画,这样记忆起来不仅容易,而且记忆更深刻。
这句话的第二个字是收——收获、收纳。
秋天到了,庄稼成熟了。这就是一个忙碌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要到田里去,抓紧时间将成熟的粮食割下来,搬回家去。
接下来一个字是冬天的冬。
冬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方是一个反文。下方是两点水。
上方的那个反文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它代表的是一个绳结。我们知道在甲骨文出现之前,人们记录事情都是用绳子来打结的,这就叫结绳记事。
每一年的第一天,人们都会拿出一条新的绳子,在绳子的最左端打上第一个结,表示新的一年的开始。
平时如果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在这根绳子上面打一个结,做一个记号。
等到这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我们说的大年三十,还要再将这条绳子拿出来,在绳子的最右端打一个结,表示这一年结束了。
如果一个人这一年什么大事都没有遇到,这条绳子上也最少会有两个结。
冬的上半部分其实就是一条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点都打了结的绳子的变形。
实际上,最初的冬就是这样的一个样子。下方的两点水是小篆中才第一次出现的。
有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一个问题。上一个字,收获的收,它的右边也是一个反文。是不是说那也是用绳子捆绑的意思。
这里要做一个说明。
今天我们的汉字是经过几千年进化才形成的,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结构。可是在汉字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没有这样的系统结构的。所以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字,即使长的很相似,甚至相同,但在甲骨文中也可能完全是两码事。
比如收获的收,它右边的反文其实是镰刀的变形。而左边的那一个竖提加竖才是用绳子捆绑的意思。
左边的那一个竖提加竖现在很少有人使用,这个字读jiu,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纠缠、纠结的纠是同样的意思。都是用绳子捆绑东西。
这是一点儿题外话,咱们继续说冬天的冬。
刚刚说到,冬天的冬上半部分是一个反文,它的形象是一根在两个端点都打了结的绳子,表示一年结束了。
我们在生活中还会遇到一个字——终。终点、终结的终。这个字其实是在冬的基础上被造出来的。
冬下面的两点是小篆出现的时候才有的。而在此之前的金文中是没有这两点的。
金文是比甲骨文出现的时代稍微晚一点的一种文字。
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为这一种文字最初是在龟壳上书写的。
而金文之所以叫金文,则是因为这一种文字最初是被刻写在鼎一类的金属器皿上的。
今天您了解了这个知识就可以了,详细的解释咱们留着以后再说。
甲骨文中的冬是一根在两个端点都打了结的绳子。
金文中的冬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在今天的冬上半部分,那个反文的中间位置写了一个日。也表示一年结束了。
而到了小篆的时候,反文中间的日又一次被去掉了,反而在最下方加了两个相互叠加的人表示雪。
到了隶书中,表示雪的部分被再一次简化为两条短横线。这个时候的字形就和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冬很相似了。
这句话的第四个字是藏。
这又是一个多音字。我们说过,多音字也是后人衍发的使用办法。在最初的文字中根本没有多音字的情况。
比如这个藏,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zàng。宝藏的藏。
实际上虽然读音是不相同的,但字意很类似,都是安放在不容易被别人发现的地方。
冬藏的意思就是人或者动物待在房子里,不要随便出去。
这四个字综合在一块儿的意思就是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大伙儿都要去到田地里将成熟的果实收纳起来。等到天寒地冻的冬天到了,大家就待在家里,暂停一切的活动,不要随意的走动。
这是很朴素的一个道理,没有人不知道的。但是还是被放在了《千字文》中,因为它还要借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顺应道理,在正确的时间最正确的事情,不要逆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