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和我一起上乒乓球课的有个我喜欢的姑娘,她教给我一个词“逼格”。我清楚记得她发的那条朋友圈“誓做小波门下狗”。我懂了,逼格就是要读王小波。后来我没有追到她,大概是因为那时我在读安东尼,没读王小波。是安东尼输给了王小波。
就在前几周,拿到了毕业工作第一个月培训的工资650,钱似乎少的可怜,像一种嘲讽。当初对第一笔工资的规划深度搁浅。既然拿到人生的第一小桶金,多少要挥霍一下,于是从当当网买了两本王小波的书《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总计30.5元。你看我是一个挥霍有度的人。
拿书的当天“不巧”被同事看到,他们诧异的神情告诉我他们觉得不可理喻。“王小波?不认识。”我高兴又难过。高兴在自己比他们文学涵养高。这么好的作品真是不舍的与众生分享,难过在为什么这么好的作品还有这么多人浑然不知。他们说我装逼。是的我的确是为了通过看书来装的更有逼格,这样才可以和他们区分开来。这个过程叫进化是升华。他们随手翻开看到一则《有关同性恋问题》的目录,开始笑带着些嘲讽让我看不到他们的眼睛。我告诉他们这是作者在1994年发表的。这是先知。他们不会理解我为什么会买这种书来读,就像我不会理解他们为什么爱QQ斗地主。
在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第一篇文章是最精彩的。读完后正如冯唐所言,快乐的使我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这篇文章里是浓浓的波式幽默,让我不敢相信这是一个1952年出生的作家。后来在一个比他小近20岁的人身上我发现了类似的幽默,那就是冯唐。我想冯唐要感谢那次便秘让他遇到小波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功德无量。
然而接下几篇关于同性恋社会学村落文化等文章让我乏味,但并不表示他不好。这些文章对后来的研究是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些话题是切实关乎人类文明发展的。但这不是我喜欢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特猪》我读的很轻松,不觉生涩。一个原因是我活在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他的同性恋理论社会学等相关知识我都早已接触。但你要知道他在当时那个我刚刚出生的年代就提出这些先进性的理念是属于引领时代的壮举。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写作功力深厚。他明确的阐述自己的核心理论并旁征引博加以论证解释,读者可以轻松把握到他的“灵魂”。另外一个我个人文学素养比较高的这种给自己贴金的因素就不详述了,这个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我会想,王小波这样优秀的作家为什么在我17年应试教育的课本里甚至试卷中都没有出现过此人的文章甚至他的名字。是我孤陋寡闻还是教育机构的孤陋寡闻。
不知道在我最近的写作里有没有找到一些小波的蛛丝马迹,如果有的话,谢天谢地,我会觉得买书的15块钱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