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31 佳豫
《抽离自我,时时内醒》(解读论语第44天)
日经第349篇(里仁第四)
原文经典: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也就是说,如果看到一个人比自己更有贤德,不管是学识、品行、礼节等都比自己做的好,那我们内心当中就升起一个向他学习的心态,这叫见贤而思齐。
如果见到一个人的品行、学识、礼节都不如自己的时候,那我们内心切不可起傲慢心或者厌恶心。我们要内省,看看他这个行为自己是否也存在,自己礼节有没有做的很到位,德行是不是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那这就叫做见不贤而内自省。
未来一定是属于心平气和的人,当发生事情时,不是先争,我们首先要内醒,给自己深呼吸的机会,给自己冷静的空间。
我们每天都在跟不同的人接触和打交道,所以要时时保持觉察、保持内省、保持对自我的观照。
吾日三省吾身,这个当然很重要,同时如果每次都要等到每天晚上才来反省和忏悔,似乎就有点晚了。
就像一个人到了垂垂朽矣的时候再来写回忆录,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干了很多蠢事,很多傻事。当然这也善莫大焉,可是终究也是一种遗憾。
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在每一刻都能快速反省、觉察和观照,通过对待别人的态度来时时反省自己。
不管是对贤者,还是对不贤者,我们都要普行恭敬,在客观的层面,别人做的好,自己要学习;别人做的不好,自己要内省。
如果说别人能听你讲两句话的,那么在别人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交流,如果别人不能承受就适可而止。
如果别人准备好了,听你讲,你不讲,那你对不起这个人;如果别人没有准备好听你讲,你硬要讲,那你是对不起这个话。
我们一定要把心态摆平、摆正,这样每天不管我们见到的是好人、贤者还是坏人、不贤者,都能够对自身有所受益。
《大学之道》可以分为三个学位:君子是入道的第一个层次,上去就是贤人,再上去就是圣人。
所以这里的见贤要比君子更上一层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们能及时把傲慢和嫉妒的种子压下去时,自己就是在不断成长了。
善于内醒之人,不论自己如何都会心生惭愧。也就是说,如果对方是个不贤之人,那就惭愧的看一下自己是否也一样没有看齐,就不会出现指责。如果对方是个不贤之人,那自己呢却没有出现和他一样的问题,同时自己也还是要心生惭愧,要惭愧自己的心不够圆满,一切不都是自己感召而来的吗?!
就像这次疫情,一个没觉悟的人会认为跟自己无关,觉悟的人会生惭愧心,也就是说,我也有责任。
所以见到不圆满的地方,就立刻反省改过,让自己的心能达到纯净纯善。
当你的心真正圆满,无任何瑕疵,你再看看这个宇宙、这个地球,那真的是和谐世界、和谐宇宙,那这种惭愧是圣贤的惭愧。
前面说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三人指的是:一个是指自己,一个是指贤者,一个就是不贤者。不是有句话叫不论是谁,他的出现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如果觉得自己心里不舒服,那就说明内醒时间到了。
所以真正会学习的人,上哪都能学,每一个环境当中都能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所以何必要心外求法呢?当下你就会了,当下就得法了。
只看人的好样子,不看人的坏样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存在闪光点的,那见到好样子就立刻学习,见到坏样子立刻自我反省。如此,就是叫做善于学习了。
一切为我所用,所用为众生。中医里说,一株草就可以救人,满世界都是草,满大地都是药,就看你会不会辨别,会不会用。
同理可证,人亦如比。见到一个贤人,你可能会心生嫉妒,那就烦恼;那见到不贤人,你会心生傲慢,看不起人。所以,烦恼都是自找的,我们要多学会和自己在一起,当问题发生,先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样就自然有答案了。
我们做过一个游戏就是把自己一分三角的讲话,当你是自己,当你是别人(贤者或不贤者),当你是个局外的高人或者是智者。
当我们把自己抽离,成为一个临在的观察者时,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会放下,不再执着。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天下最美的莫过于对自己德行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