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起床读书。第281篇《他是不是一个好人》。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位校长拒绝了一个上级力荐,但能力欠佳的老师。同时,又接纳了一个老友送来,但成绩不好的孩子。是上级不够权威?还是老友情深义重?其实都不是。
用校长的话说,一个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会影响到无数的孩子;而一个孩子虽然也不合格,但是摧毁性要小得多。你看,他讲的是,杜绝可能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的情况,但也能接受局部失衡的变量。他真正守的是那根摇摇欲坠,若隐若现的底线。这里引发我们的思考,那就是:他是不是一个好人?
有人会说,当然不是啊,虽然他看起来顶住了“强权”,但还是败给了亲情友情啊。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好人,因为他用实际行动为更多的孩子守住了更好的教育资源(虽然,更多的家长也未必知道)。当然,我们每个人心里也有自己的答案。
这里就回到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好人?
“好人”这两个字其实挺害人,为什么这么说?这就像一种口头表扬,既没有什么实际的奖励,又要背上“沉甸甸”的荣誉负担。是“好人”工作你多干,是“好人”利益你别谈。“好人”也是肉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苦乐酸甜,不是挂在祠堂的威严塑像,也不是留在纸上的六亲不认。
这样一来,我们豁然开朗。好人并不是那种据理力争,最后落得满门抄斩,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当故事听听就好。为什么?因为好人才更应该到更高的位置,拿更多的成就,就像冯唐所说的:“不要把美好的世界留给那些傻X们”,也许这个过程难免有违心之举,但一定不会让体系崩坏,因为好人与坏人真正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底线,一个无底线。
很多的好人,因为固守成规,本来是解决问题的人,最后自己变成问题被人所解决。损失大的是好人吗?不是,他至少留了清名。真正损失大的是因为好人倒下以后,整个秩序开始变得毫无底线。所以,每一个好人,前提都是先保护好自己,没有能力的善意有时候就是有心无力,真正有资源的善意,才能做到更多地“先生大义”。
与君共勉之。
欢迎点赞转发,一起抱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