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有一个背景
斜塘有女,善织,刺绣能化活物。
夫君高中,进京,久杳无音讯。
其母曰:何不绣鸿雁传书?女曰:渐行渐远渐无书,信至,心不归,徒是枉然。
然夫君度其能飞鸽传书,却不见信,忖其有新欢,另娶之。
经年累月,一日,有乡民偶遇织女,见有一翁相伴,眉宇隐然如当年郎倌。
这首歌旋律逦迤,适合一个人心情怡然之时欣赏。你觉得一首歌怎么样,和你听的心情有莫大关系。听歌的心情与歌的风格不相符,很有可能从此就无缘。就像某些人,遇见的时间不对,就是错过,就是遗憾,就是你青春记忆中不可言喻的忧伤……
笔者认为这首歌最为灵动之处是第二句:
“粽香熟菱 给何人”
这句使用的是吴方语,吴侬软语就像那江南女子一般温婉软糯,配合方糖泡泡的独特腔调,听者不经意间就想起戴望舒《雨巷》中那哀怨又彷徨的丁香姑娘。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似一朵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
歌词也不像那些自诩古风的歌,将一些空洞的意象杂糅在一起,配上不知所云的伴奏,让人尴尬的一批。《杳杳》的歌词中将故事和女子及夫君的心境很好表达出来,还有越剧的念白,让这首歌古意满满。
笔者多说也徒然,感受如何还需卿亲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