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身体不适,有2周没有上学。
这也正是考试前期末复习的两周,不能去学校,只能通过自律在家自学。
平日里爸爸督促多些,但最多也是停留在你做了吗?做完了吗?
孩子答应着,我们觉得一切都很好。
有一天晚上抽查她所写的内容,接下来是持续发火的两个小时。
1、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每天应该做的内容
2、数学基本的等式计算方法混乱
3、字迹不工整
罚站她在门口,已到夜里11:00点,孩子哭着上了床。
我这失眠到半夜,也在不停的反思自己,直到第二天上班,觉得自己批评过度了。
给女儿打了电话,主要是向孩子道歉。因为批评的过程过于严厉,并且上面出现的三个问题有一部分是我和爸爸的原因。希望孩子不要因此而“恐惧”或“害怕”什么。
因为爸爸最近几天在家里陪伴,“我觉得”爸爸会很到位的追踪她的完成过程,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爸爸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监督,没有过程节点的落实,每次只是交代一下,你安排好了吗?“安排好了”!
你今天的任务都做完了吗?“做完了”...
而完成的标准和成果到底怎么样,我们并不清楚。
孩子毕竟是孩子,就像上级和下属,因为存在理解偏差,可能孩子(或下属)觉得这就是任务的标准,觉得这样的“标准”就算完成了。
而真正的“标准”是什么?
需要父母(上级)在同类任务中有“样板式”的指导。就是所谓的“下基层”。把整个项目完成的情况都需要从头到位过目,去发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孩子(下属)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我们的指导来提升。
整个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有效监督”的过程,以让任务如期高质量的完成。我们在做项目或任务管理的过程中,一般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但在孩子任务上,往往会被忽略,可能因为忙,就比较粗线条。但孩子深层次意识中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思维,需要通过有规律的“点对点追踪”,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任务执行系统”。
1、作业如何按计划完成,需要植入时间管理理念
2、完成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达到标准,需要量化的衡量标准
只有在反复追踪、校正的过程中,孩子的系统逐渐完善,我们也许才可以实行只把握大方向的“粗线条管理”。
我经过反思,思考到了在孩子教育中父母应该注意的这个细节,但爸爸还没有觉知到。
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父母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包括时间(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质量(分析错题原因/方法思路等)、进度(整体进度是否统一)、风险(是否有丢项落项)等细节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