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标题:《把预算从控制工具变成发展工具》
预算,在创业项目中的意义,和在大企业成熟项目中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这是很多创业者,特别是在大企业做过项目管理的创业者,容易深陷的误区。
在大企业,在MBA课堂,在成熟项目中,预算的意义是控制性的,是财务管控,是条条框框,是明确边界,是画地为牢。
如果能够做到签字不悔,善守承诺,落实预算,这样的创业者在预算工具的运用上还算合格。
但是这远远不够。
因为创业项目、创新业务要的不是控制,而是发展,并且是非常规的发展!
什么叫非常规?就是你无法根据过往经验、过往数据预测到的情况。
这才是真正有潜力的创新业务的“常态”。
因此,对于这种非常规的不可预测性,常规的“KPI”机制是失灵的。其正向推演值一定偏低,从而导致执行的温水煮青蛙;其逆向推演值一定太高,从而导致执行上完全丧失斗志。总之,不像成熟项目,你定不出来合理的KPI,你更不要指望你的财务经理帮你制订KPI(财务看的都是历史而不是未来),如果非要盲目制定,必然结局就是士气全无,执行无果。(当然,在动员大会上是不会有人说有任何问题的,一定都是“好”、“很靠谱”、“没问题”,因为大家都是“homo sapiens(智人)”嘛:)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创业者能够跳出老思维,从新角度看待预算的意义,把预算从一个管控工具变成发展工具。
这就是一个业务负责人在思维方式上和财务负责人截然不同之处。
这是发展思维和控制思维的黑白分明。
你必须具备这种思维——发展的思维。
新思维就是,预算的意义在于倒逼出执行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执行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甚至需要是非常规的发挥,才有可能出现非常规的发展。
否则绝无可能!
“倒逼”的秘密就是“三规”:在规定时间、规定战略目标上花掉规定金额的钱!
比如,一个月内必须花掉10万来增长A产品的X指标。
执行负责人就必须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简称“动脑子”:
- 赶紧想花钱的办法,自己不去想没有人会帮你想,也没有谁会给你指令
- 办法还得尽量有效,不然花了钱没效果没法交代
- 想到了办法得抓紧去落实,没有人会催着你
- 一个办法尝试了一下发现没效果,赶紧试试另一个办法
- 发愁啊想不到好办法,主动去研究用户,以及找各路前辈请教
- 有这么多办法要去动手做,自己动手逐一尝试肯定太慢,时间有限,抓紧调动外部资源(众包啥的)
- 增长的质量肯定我是首当其冲的负责人,我必须紧盯各种假增长,及时处置
- 。。。。。。
有主观能动性的执行是动脑子:主动想各种办法做增长。而且要想出“以一当十”的办法,调动外部资源来干活,效率更高地做增长。执行责任人主动负责起想方法、调资源、抓质量的核心工作。这样,执行责任人是一个放大器,是一个杠杆,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执行是干活:反正也没预算。就这两双手,老板你发个话呗,让我干啥我干啥。不过再努力也就干两双手的事,再多也肯定干不出来了。
10个以一当十的人,其执行效果和结果一定远远胜过100个只会两手干活的人。
西谚说:雇佣别人的双手,不如雇佣别人的脑子。
诚哉斯言。
原发微信公众号startupmost《最创业》 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