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一块长大的敏要生二胎了,她比我还小3岁,在我刚刚踏进大学校门时,她就把自己早早嫁掉了。
敏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走了,父亲一直没有再婚,一个人把她抚养长大。
敏上完初中后就没在上学了,倒不是家里穷,而是在学校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外校的男孩子。
校外的生活实在太精彩了,不用按部就班上学放学,不用困在小小的课桌里动弹不得,更不用忍受老师的漫长的说教。
她可以毫无顾忌的大声说笑,可以在同学的羡艳中坐到摩托后座绝尘而去,可以不为升学压力抓耳挠腮,在所有人单调乏味的青春里她变成了一朵早早盛开的花。
这次回家我正趴在书桌学习的时候,敏来找我了。
几年不见,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眉清目秀、明眸皓齿的女孩子了。她身穿一件宽松睡衣,盖在圆鼓鼓的肚子上,头发自由散落在肩上,身材比以前要臃肿了很多,走路也很笨拙,左手还牵着3岁的大女儿,孩子看见大人很怯场。
敏坐下后,我们聊了很多,有对童年的回忆,但大部分还是她对现在生活的抱怨。
“孩子学费太高了,房子越来越买不起了,老公又特别喜欢喝酒云云。”
听她说完,我问她:“你有打算生完二胎去学个手艺吗”?
她笑道:“不行了,我学不进去了,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好好读书吧”。
看到这个话题无法继续,我们又聊了些别的。
敏走后,我在想:人生其实挺公平的,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没在学习上吃过苦,生活就给了无数的苦头。
02
我也曾有过一段很“舒服”的日子。
刚毕业那会去了个大公司,每天下班回来很累,拿到书就看不下去了,索性玩一会手机,一玩夜就深了。好不容易挨到了周末,先睡个懒觉再说,一觉起来,一早上没了。中午吃完午饭,看会电视剧或玩会手机,一抬头一天又过去了。
周末偶尔能拿本书看一会,不到半个小时又腻了,还是刷刷朋友圈,看看同学最近都过的怎么样。到了晚上,回想起自己一周都没好好学习,内心惭愧焦虑,想到周一还要上班,又拿起手机催眠了一会自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年的时间就这样毫无波澜的从生命的长河里悄然而逝。
直到第三年看着身边同学,有的已经升职加薪,有的从海外留学归来,还有的马上硕士毕业,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各种不顺劈头盖脸朝我砸下来的时候,我的生活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没到终点时任何人都不能停下来。在竞争很激烈的今天,同赛道跑的不再是蜗牛而是比你跳的更远、跑的更快的兔子,你一停下来就会被反超,“被抛弃”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03
很多人说,我也知道学习很好,可我就是学不进去,我也不知道该学些什么。
首先,正确看待读书和学习,学以致用。
在《为什么读书》这篇文章里,胡适就曾说过:读书是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应付环境,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所以要读书。我们一生所能经历而得到的智识,绝不能及到古人所集积的那么多。因此,要在极短的时期中,把古人的遗产,全部接受过来,非读书不可。
胡适的这段话,我非常认可。
中学时代,我一直没感受到学英语的快乐和意义。在我们那个小城,从来没有出现过外国人,甚至连普通话都很少有人讲,英语不过是一门分数较高的学科而已。直到上了大学,需要和外国朋友交流时,我才发自肺腑觉得,会讲英语这种感觉真的很棒!
不曾受惠于学习,就很难相信学习的价值。如果一个人不曾在读书中解决过问题,获得过快乐,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件非常无用且枯燥的事情。
读书和学习就是为了给我们答疑解惑,丰富我们的见识,拓展我们的人生。
其次,找到自己兴趣点并持之以恒努力。
我相信很多人除了玩手机一定还有其他的爱好或兴趣,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不断钻研下去。
作家格拉德维尔曾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平凡人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不要抱怨自己没天赋,年纪大了,家里条件不好等等。
摩西奶奶77岁时才开始学习作画,80岁时被人熟知,在仅20年的绘画生涯中创作了1600幅画,成为全球闻名的画家。
对真正有梦想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间都是年轻、都是及时的。
最后,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
学习难就难在坚持,马云曾经有一句话很经典: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
学习也是一样,没有一蹴而就,学习带来的效能不是短期内就可以看得到,习惯了及时获得满足的大多数人往往害怕没有收获而白白付出。所以,先制定小目标,然后完成它;再制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再完成它。当你循序渐进完成一个又一个目标时,成就感慢慢就来了。
连生活的苦都能一饮而尽,为什么吃不了学习上的这点苦呢?
生活的苦是看不到尽头而且几乎没有转机,学习却是苦乐交织,后者带给我们人生的裨益完全超乎想象。就像是一场赌博,聪明人总会挑概率大的去下注,而学习永远是获胜概率最大的那一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