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信上有新的朋友加我为好友,在我同意添加之后,她发来了问候语。
“你好,我们都是重庆的...”
“...我是在重庆,但我不是重庆人(微信捂脸表情)。”
其实,只不过是我微信上的地址写的是重庆,微信群中的备注也不小心写了重庆(我写是自己的所在地)...
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微博,微博上经常联系的网友也问到:“难道不是重庆的么?”。
其实,我不是重庆人,我只是一个呆在重庆的贵州人。
-02-
来了重庆四年多了,我对重庆相对比较熟悉,当然远远还未达到重庆人的那种水平。毕业之后,我留在了重庆,没有去不怎么熟悉的贵阳,对于一个刚毕业什么都不会的人来说,在相对熟悉的地方会多那么一丝丝的优势吧。
其实,适应能力强的人,在哪里都会很快进入角色。
但是,我暂时不敢去冒险,对于一个刚毕业的职场小白来说,什么也不会,还在不是很熟悉的地方,无疑会增加一丝恐惧感,等我在工作上“有所为”之后,便不再惧怕去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
重庆的轻轨有几号线、主要旅游景点有哪些,现在,我不用百度搜狗也可以说得上来一二。
哪几个区是重庆的主城区,在脑海里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尽管我背不出所有的区县,但有人提及其中某一个时,我知道那是属于重庆。
南岸区、江北区、渝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我几乎把重庆的每一个主城区都走了一遭。
有一次,我听一个重庆本地的朋友说,她以前都只在自己家所在的那个区玩耍,其他区都没有去过。当时我便在想,重庆的公交、轻轨都比较方便,如果是我,肯定把重庆的任何角落都走一遍。
朋友来重庆旅游,我便一定是导游,我会按照轻轨路线图给好友规划游玩的路线。按照轻轨路线可以轻轻松松地疯玩一天(可能一天还玩不完),还不用走“回头路”。
1号线,景点有大学城、磁器口、渣滓洞、白公馆。
2号线,景点有华生园梦幻城堡、重庆动物园、穿楼而过的李子坝、大礼堂、三峡博物馆、洪崖洞、解放碑、朝天门,然后直接从朝天门坐船去洋人街。
3号线,玩的地方则有园博园、观音桥、南坪。
我现在所在的公司里有很多重庆人,大家都用重庆方言说话。重庆方言的部分内容和贵州方言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我日常的交流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重庆方言中的某一些东西,我还是不太清楚。有一次回家,我遇见了高中的老师,他说我的话里已经有重庆味儿了,但我倒是听不出来。
我因为呆在重庆,竭力想要了解重庆,便查各种资料,也实地去各个景点玩耍。现在,如果你要向我了解重庆,我不用查资料也可以给你谈论许久。
但是,尽管是这样,我也不是重庆人。
-03-
2012年以前,我很多时间都呆在家乡的小县城里,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在小县城里度过。但是,对于小县城的很多东西,我不知道也不了解,小县城的很多地方我没有去过。
原因有很多。第一,交通不方便,我那时也没有多余的闲钱,不能去到很多地方;第二,网络不方便,我没有去了解县城的各方面的东西;第三,我没有要深入了解家乡的意识。
甚至,关于贵州,我不太确定某些地方是不是属于贵州,我必须去网上印证了才敢回答别人。贵州的很多景点比较出名,比如黄果树瀑布,但是,我没有去过。我目前甚至没有去过省会贵阳。在别人问我去过贵州哪些地方的时候,我选择沉默。
而关于贵州的美食,我知道的也不是很多,因为我所在的县城,就只有“丝娃娃”、贵州绿豆粉和米粉这几种相对出名,但别人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绿豆粉米粉。别人口中所说的那些贵州特产,我所在的县城没有,我没有吃到过,也没有主动去了解。
关于方言,我发现部分贵州方言我竟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有一些方言说起来还有一点拗口,特别别扭。我安慰自己,可能是离家太久,语言环境不在,有一些不能用书面语写出来的文字便逐渐不知道怎么言语。
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爸爸去哪儿》中,阿拉蕾有一句语录,咋开心……咋开心……咋开心呀?我不知道咋开~咋开心...
嗯,谈到这些话题时,我也想问:咋开心呢?
-04-
现在,我有一个“任务”急需去做:了解家乡的一切,马上去了解,马上。
下次,或许还会有人问到,你是重庆人吗?
我依然回答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