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河南开封
时间:2019.8.23,农历七廿三
温度:24——32
每次的节气都是先有橄榄树的预告,提醒之下,昨天傍晚和孩子一起大致的了解了一下:
百度网页首先就是正确的读音说明,紧接着就是“处”的解释:
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不时有秋雨降临。处暑这一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古时人们举行各种仪式来祭祖以及拜谢土地爷。处暑之后,秋意渐浓,也正是人们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2-3]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北京城区,白昼长度已经由夏至的15小时缩短到13小时25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也由夏至的73°32′降低至61°34′,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4] 。
表面上明白了处暑就是出暑了,暑气尽了,真正的秋天来临了。恰巧今天大董老师也发了一篇文章解读处暑:用两个字就可以搞明白处暑的核心特点,这两个字,一个是“处”,一个是“登”。
“处”按照字源的起源是这样的:
《说文解字》对处的解释是:“処,止也,得几而止。”
“处”的本义是止息、停止、休息的意思。
处暑里的“处”用的是“处”的本义,是停止暑热,而不是处于暑热。
甲骨文里,“登”字形有三种:
三者合在一起,表示手捧装着祭祀物品的豆,走上高处的祭台祭祀祖先和神明,上古丰收了都要用最先收获的粮食祭祀祖先神灵,禾“登”之时,便是小米作物成熟收获之时,所以“登”便有了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恰巧,最近我们最近在共度《思维与语言》,说到了儿童的概念发展和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的同构性:词义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处暑,古人创立的节气是处的原意,而我们现在说的处所、处于等是处的引申义。
加上早上听春燕老师的课,终于涨知识——明白了处暑的意思了。
处暑三候:
自然界现在是什么样子了呢?带着孩子在周围走了一圈:
可以发现,禾本科的植物都已硕果累累,它们是人类食物的基本来源,如:稻谷,小麦、大麦、高粱。到处都是繁华开尽,硕果丰收的景象。从时令上来说,夏天的炽热高温正是植物生长,光合,积累能量的好时节。而到现在,再不结实就不再有机会了。没有到田地里去,现在应该到处都是丰收的场景:水果——苹果、梨、桃,、葡萄;西瓜属于夏瓜,性凉,秋天已经不宜吃了。豆类:绿豆、红豆、大豆都有新豆下锅;玉米、谷类正是丰收时节。我们在祖先在五谷丰登的收获时节不忘上天与大地的自然馈赠,不忘祖辈的文化传播,在中元节和中秋节都会有祭祀的活动。
处暑,秋不觉间已经悄悄来到。前两天的一场雨过后,让人有穿长裤的欲望。现在早晚的温度很是舒服,但在中午出去活动还是夏天的感觉。
农人现在是忙碌时节,每天再忙都是收获的喜悦。那么,不是农人的我们呢?我们的收获呢?农人的收获依赖的是自然的馈赠,要顺应自然的节气和轮转。而我们的收获依赖的是什么呢?
暑出处暑时,秋觉已是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