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谎的原因有三:
1.分不清想象与现实。
2.孩子觉得说实话很可怕,后果很严重。
3.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
因为父母很容易执着于纠正错误,或是让孩子承认说谎。在养育爱说谎的孩子时,我的关注点是如何让孩子在将来说真话,而非在当下承认“错误”。
我和女儿的“说谎对决战”~
前段时间,我发觉到女儿的异样,比如,晚上回家不再给妈妈追要手机,而且睡觉也比以前早了很多。三天反常依然延续,我忍不住问爸爸。爸爸神经大条地回应我,~大概是闺女最近特别累,想早点睡觉白。
我觉得不对。这绝对不是闺女的做事风格。我老大从来都是夜猫子,能让她早睡的,除非是身体不舒服,可是,我确定孩子身体良好,看上去还有点活蹦乱跳。
第二天为女儿收拾房间的时候,我像个特工一般展开了我缜密的侦查工作。我发现女儿垃圾桶里的快递是个苹果手机壳。她房间里莫名其妙多了一条崭新的苹果充电线,而且枕头旁边大模大样躺着两个取卡针……
我还联想到女儿这段时间中午频繁的回家吃饭,有几次晚自习回家,佯装自己在小区落下东西,背着书包要去捡(其实我和爸爸猜测她去取快递)。因为之前也经常买,但是,我们也没怎么限制,有时候女儿还会提醒我帮她取,前几天取快递都要偷偷摸摸了……
各种联想之后,我决定打开女儿的手机,看看她的购物单。果然,在拼多多发现女儿买了一台二手苹果手机。我的心咯噔一下,恐惧袭上心头,那一刻,我也带着觉察,甚至发现自己内心有些喜悦,行啊闺女,长能耐了。真是与爸妈的反战记中越挫越勇了。
我立即给爸爸通话告知了这件事情,前几天的反常行为也就不攻自破。我和爸爸被女儿的这次与父母的斗智斗勇逗乐了。快速与爸爸商量如何解决。最后,我们决定不直接戳穿女儿。
因为平时孩子的东西经常乱放,我和爸爸都是表示尊重,她的东西从来不动,也没有翻看她手机或者日记的习惯。女儿和同学的信件和小纸条,经常乱放,我和爸爸真的是“懒得”偷看,这一点,我和爸爸还是有原则的。
女儿中午又回家吃饭。我像没事人样提及女儿最近关灯比较早的反常行为,问她累不累,有没有不舒服。我从关心的角度出发。女儿矢口否认自己没有异样,就是最近太困了。我和爸爸都安慰她好好休息,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做的随时给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你。有点感觉女儿刚才的言语躲闪。
晚上睡觉前,我们把家里wifi 关掉了。没过几分钟,就听到关灯“睡觉”的女儿,开门出来的声音。我们确定女儿在搞鬼,我们简装睡着。
第二天中午女儿依然回家。我又假模假样像发现了新大陆,说妈妈怎么发现苹果充电器,表达疑惑。
我:大宝,你买新手机了,怎么房间里放着一个新的苹果充电器(女儿手机是华为)。我语气和缓,直言不讳地问她。
大宝:诧异片刻,然后回答说是朋友的,让她帮忙充电。
我:宝贝,爸妈感觉你最近有些异样,你没什么事吧?
大宝:没有。
我:好的孩子。如果你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你都能给爸爸妈妈说,爸妈永远是你坚强后盾。(再次打感情牌)
我:你也知道爸爸妈妈一项比较民主,只是你不触犯我们家庭底线,你做任何事,爸妈基本都是支持对吧?如果你确实做了让爸爸妈妈觉得还接受不了的事情,只要你说实话,都没事。如果你不说,那么后果你要注意了。(我以开玩笑的方式,小试牛刀,开始威慑一下)
女儿依然不承认,但是,我能看出闺女更加的表现不自然。
女儿开始表现有些心事了,不好意思要自己原来的手机,新手机又因为半夜断网没得玩。
第三天,我接着追问:大宝,这个苹果手机壳是你买的吧?我在垃圾桶看到的,这是什么情况?你买手机了?难怪你最近不给妈妈要手机玩了。(我再次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起)
大宝:依然不承认自己买了手机。但是,她承认手机壳是她帮朋友买的。
我重申了手机使用规则,如果不遵守,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言辞闪烁。我和爸爸相视而笑。女儿有点小生气,我没买。转头回房间了。
爸爸神补刀,买了也没事闺女,只是爸爸不想因此影响你的睡眠。
第四天,女儿把手机忘在了枕头底下。我第一次见了她的新手机。给爸爸拍了照。我们依然假装不知道。
第五天,我假借手机平台回访电话,一针见血指出孩子买手机的事实。
我:大宝,妈妈今天早上接了一个你手机(原来手机)来的陌生电话,说手机用的怎样,因为是二手机,有一个回访调查。你真买手机了宝贝?拿过来给妈妈看看(我是用非常轻松诧异的语气和她说)
女儿终于不再隐瞒。犹豫着取出手机。
我:还别说你买的这款手机还挺漂亮。怎么想起来买手机的宝贝。
见我和爸爸确实没生气,女儿如释重负似的交代了“实情”,为了拍照,其实,平时并不玩等理由。
我们确定她不想退货,更多是为了拍照,我和爸爸声明手机使用规则不容打破,现在需要妈妈保管,玩手机的时间再过来取,女儿欣然接受。
自此女儿又恢复了坦荡荡的熬夜生活,随即那些匪夷所思的行为也消失不见了。
通过这次女儿买手机的行为,让我很大程度上跨越了对孩子“说谎”、“叛逆”、“不听话”恐惧的一个飞跃。遥想自己当年的一个成长。对父母的“背叛”,是孩子成长的飞跃,也是父母该成长和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认知和格局,限制和影响了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