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车的软座车厢里,与我同座的是一对夫妻,五十多岁的样子;坐在我对面的有一位中年妇女,也是五十多岁,还有一位带孩子的爸爸,孩子四岁,是个小女孩。
小女孩很机灵、很活泼,不停地说唱儿歌,带表演的,又在父亲身上爬上爬下。
行驶了一阵子,对面的妇女从包里拿出两盒切成小块的西瓜,热情地邀请大家吃,说留在家里就浪费了,我看到上面已经插了好几根牙签,
大家彼此之间似乎熟络了一些,偶尔会谈谈天气和新闻。
突然,传来一个男孩子的哭声,声音很高,满含着烦躁和愤怒,尽管有大人在哄劝,但哭声并没有很快结束的痕迹。
对面的妇女俯身看着同座的小女孩,面带微笑说:“小朋友不听话了!还是你乖,你还会唱歌!”
过了一会儿,那个哭声再次响起,两位中年妇女又一次对小女孩说:“那个小朋友真不听话哈!你多好!”
我看着这些事情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思绪飘了好远。
我想,小女孩除了听到表扬和肯定外,还会听到什么?她会不会听到“哭是不好的。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好孩子是不哭的”?……诸如此类的话,我相信小女孩在成长过程中会听到很多次,这对她会有怎样的影响?慢慢地,她会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压抑自己的泪水,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想起在一次自我探索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很多年没有大笑过,同时记起自己小时候在院子里跟小伙伴尽情地嬉笑打闹,父母会说“狗欢无好事,人欢有灾气”,欢快的情绪瞬间冷冻。
我还想到有一年暑假给团委组织的两批孩子分别上了一天的情商课。第一天是小学组的孩子,年龄在九到十二岁之间;第二天是初中和高中组,年龄在十四到十八岁之间。两批孩子精神面貌的鲜明对比让我以及其他几位助教唏嘘不已,因为较小的孩子们活泼率真,富有生机;而较大年龄的孩子毫无生气、萎靡至极,完全不是那个年龄段该有的状态。是什么让他们有如此大的差异?我们不能不怀疑主流文化和教育带来的影响。
我相信,女人说那些话是出于好意,她希望小女孩更多呈现出快乐、乖巧、可爱的一面,她认为那样是好的;而哭闹、不听话是不好的。
好与坏、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的评判,就是这样代代相袭了吧?
而当我们自己被这样评判的时候,却感到委屈、愤怒,并痛恨他人或社会;或者,认同这样的评判,被它控制,并因此失去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控制的,冷漠的,彼此之间缺乏理解的,——世界。
我渴望创造别样的世界:温暖的,关怀的,彼此愿意了解的。如若可能,我希望人们这样对待那个哭闹不止的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你想妈妈了吗?你感到害怕吗?你感觉很无聊吗?……”
若如此,我想,小女孩学到的将是对人的关怀以及与人连接,而不是冒然评判!
或许,我们缺乏的,不是爱心和善意,而是能真正体现爱心和善意的思维和行为!
小广告: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周二晚《看见真实的自己》成长小组为你提供温暖、安全的环境。详询电话1395463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