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8岁,父母带我来到天津生活,这么一来,我在这里就呆了17年了,以身边人来说,我应该算是一个北方人了,但是我依旧是一个外乡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曾经自卑过,也曾被帖上农村人的标签各种不被看好,也曾受到当地同学父母的排斥,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自己要如何适应这样的人文文化,如何去了解,把这个东西当做非常自然的事情看待,才让自己不被这种歧视的眼光伤害。
人是环境与文化下的产物,尤其在我们小的时候,受到身边文化的熏陶就很容易成了我们骨子里的根。
城市和农村,两种环境下必然产物:
农村长大的孩子更为淳朴,因为从小他们离自然更接近,与现代化城市离的较远,与传统离得更近一些。
皮肤黝黑,粗糙,还不太干净,我每年回老家看到很多小朋友在烈日炎炎下玩耍,衣服也是好几天才换,父母基本把孩子放在外面疯玩,让孩子长期暴露在室外,自己则在地里务农。
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农村里长大的孩子的皮肤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相应的变化,包括新陈代谢,体内细胞都是一个完整与外界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当然这并不妨碍孩子的健康和成长。
在衣着方面,色彩搭配在细节上可以很容易看出来,包括面料,款式的考究,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没有那么讲究,父母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关系,所以在穿着方面一定就是耐脏,好收拾,并且也会和父母一起参加务农,这样的环境下,任何的打扮是多余的,衣服都是以不妨碍干活为基础,所以审美上更自然,更加简单淳朴。
在气质方面,农村里长大的孩子总是透露出强烈的好奇心,还有憨厚,似乎有些笨拙,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后来进入大城市后则更加明显对外界的防御性,还有攻击性,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出现倔强还有一定的软弱。
这也是在非自然的城市环境下和人文环境下造成的落差,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他们会出现一些阵痛,来让他们适应这样的差异化,当然,如果没有能够更好的看待自己,很容易陷入跟风模仿的困境中,也不能更好的融入城市文化中,如果当地居民对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排斥,更容易加深他们被排外的心理。
但是,有一点,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抗压能力还有生命力要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有优势,应该说,农村的人文文化比当代中国的城市人文环境更合理,农村人有效传承古人留下来的传统,在饮食结构,人与自然融合的状态下,农村里长大的孩子体格更加健硕,更健康,所以农村孩子很少去医院,不止是当地医疗水平不高,更重要是他们的自愈能力强,而且大人多用偏方来给孩子治疗常见的发烧感冒。
而现在将两者结合起来,却很难有什么指导性的知识来普及,这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来形成。
以家畜为例,猫防老鼠等有害生物,狗防盗,猪的嗅觉比狗要灵敏,很多农村的传统不都是迷信,而是生存法则,是与自然在一起最基本的生存法则,而现在随着城市越来越多,在传承之中丧失了原理,并且有很多从农村走出去成为了城里人,也开始不再参与这样的活动,又受到所谓人文文化扭曲的发展而沦陷,开始对农村人进行攻击和歧视。
而城市长大的孩子被现代人文包围,离自然传统远。
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以人文环境为主导,从个人到周围环境都被设立的条条框框,不像农村孩子那样散漫自由,城里基本可见的都是人类意识的表征物,绿化带规范,建筑物规范,道路规范,行车规范,还有细致到家长为他们所设立的起居饮食规范。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进入这样的人文熏陶的范围,出生后又被父母要求每天的饮食习惯,衣着打扮,还有个人卫生,人际关系,礼仪接待,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体现了家庭成员的人文修养和城市环境的总体人文水平。
他们与自己自然接触的少,虽然父母会组织孩子定期郊游,学校也会组织户外活动,但是相对有限绝不像农村孩子那般每日在太阳下暴晒。
所以,城市的孩子皮肤相对白皙细嫩,文明活泼,规则意识强,长期这样的文化让他们有了自己一套规定,价值观念形成比较早,但是也非常容易固化。
而中国的城市发展还在内在沉淀,以及文化都是初步在形成,水平也并不太高,难以有统一性,而人对于自身的习惯也难有深度的思考,基本是人云亦云,没有核心的价值观,所有在诸多文明不成熟的情况下便有了各地的社会问题,以及对各地文化的偏见,对外来人口的敌对思想,排斥行为,城乡之间的矛盾也是人文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这里,想对所有出生农村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你们,当然还有我,不要自卑,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盲目东施效颦,多结合自己的自身优势更好的与趣味相同的人在一起互相产生价值,所谓各种排外的问题,只是一个文化属性的问题,不必别人给你扣上什么帽子你就要去戴上,重要还是你要怎么对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