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底写下第一首真正意义的诗歌《爱,也是一道风景》开始,转眼间我已在文学路上摸爬滚打14载了。
我广泛读书的时候比较晚,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才看第一部小说。对比很多人小学三四年级就大量读书,我算是起步比较晚的。初中时虽然写过不少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之类的哲理诗。《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出版时,我也只摘取其中两首作为纪念。初中时读过很多书,更多的是因为求知欲望强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那时的文笔还糟糕得很,想当作家,还是高中之后的故事。
我写的第一篇小说可以追溯到初一暑假在家写过一篇“中篇小说”《一个初中生的见闻》;第二篇小说是在中考毕业后,参考《茶花女》和《少年维特之烦恼》写一个中学生因为中考落榜而跳湖自杀的故事;第三篇小说是高一写的《彷徨与拼搏》,也是参考国外果戈里小说《外套》的架构。现在回头看起来,这三篇作品只能算是中短篇小说的规模,都只有两三万字数。不过这些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更多是少年时对生活的不满和未来的迷茫的一种倾诉。
高二下半学期一开始,我跟发小老陈打赌,我们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各写一部长篇小说,看谁写得好与快。于是乎,每天晚上我在家的任务就是看小说和写作。这篇故事是以我初三到高二两年经历作为原型。那年5月底,我终于完成了初稿,有七八万字的篇幅。老陈却因为灵感不在,压力太大,他的《陈半仙传奇》只写了一两万字,就写不下去。
这本小说写完,我当时也没想过去发表,只是为了纪念,证明自己也能写大块头作品。第二次高考结束后,我把这本小说拆成两部小说,前部分情节最终改编成我第一部中长篇小说《忧郁少年行》,而后半部分去惠州旅行的一段故事,后来演变成《随风荡》的前半部。
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繁忙,我想我在30岁之前不可能写作长篇小说,没想到最终还是违背了我的“誓言”,有了《请许我尘埃落定》这一部长篇。七年的诗歌写作,十几年的小说之路。有时我看着这些年来主要留存下来的3本小说和1本诗集,虽然没有得到外界广泛认可,但我想我对得起这些年来的努力,也写出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作品。
2017年春节,我打电话跟我高中的文学启蒙老师说我出版了我的第一部作品,她向我表示庆贺和钦佩,说读书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写作,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放弃了。我说文学是我一辈子的梦想,我怎么有可能放弃呢?因为它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予我生活的动力,重新焕发我对于生命的意义。
我觉得对于一本文学著作来说,除了文笔和故事这两项最重要指标之外,写作的情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作者,一本饱含生命热情写成的作品,总不会差到哪里去。今天,就让我来聊一下这些年创作这些作品吧,给喜欢我文章的读者做一个导读!
第一本书:诗集《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
这本诗集主要收集我从2003年11月到2008年4月创作的80首诗歌作品。2008年后,诗情褪去,我不想再被人叫做诗人,就再也没有写过诗歌。仅存的一篇是大四实习的时候,以往写的诗歌作品引起我们总监的注意,他让我用诗歌的架构给一个化妆品写品牌故事。后来,我把这篇广告文案改编成这部诗集里边最后一首诗歌《苏伦的爱情日记》,也算是对以往多年写诗的一种总结吧。
我写诗的时间很早,在刚上的初中的时候,便能随口吟出一些打油诗作品。真正开始写作新诗是在初二课堂上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我对诗人普希金的事迹充满了兴趣,到处找一些新诗作品来读。初中的时候尽管也写过不少新诗,大多是哲理诗。因为写作还没进入文学门槛,大部分诗歌都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奇,但是写诗的爱好却保留了下来。
从2001年到2008年,我至少写过几百首诗歌,那时对诗歌的狂热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诗歌让我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文章都能让我爱不释手。我将生活和感情的失意通过诗歌的窗口倾诉出来,一篇篇新诗从手中诞生,在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流传开来。开始有人称我为“诗人”“作家”的,那时的我也乐意接受这些称号。
现在看《别了》这本诗集,70%都是爱情诗。实际上我写过的哲理诗数量不在爱情诗之下,只不过大部分写得不痛不痒,缺乏深度,没有出版的价值。
年少时,因为对诗歌的热爱,我几乎读遍古今中外所有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并将之化用到我的诗歌创作中。一个作家在十几岁的时候,或许很难写出好的小说作品。但是诗人是例外的,兰波16岁便写下传世名篇《醉舟》,写作《雨巷》的戴望舒也仅仅22岁而已。诗人比一般人才华要早熟,在没接触到外面花花世界的时候,他的爱情和梦想很多时候是纯净的。
我庆幸在我文学梦最深的那几年里,留下这么多好的诗歌作品,这一辈子想再写出这么纯美的诗歌已不大可能。我喜欢情景交融的诗歌,正如我在《别了》书中序中说道:“在我所有的诗作中,受柳永和拜伦的影响甚多,喜欢情景诗的布局,在景物的铺叙中引出情感,有时读起来又像是一首故事诗。”
在我目前所有的文学创作中,诗集是最早成书的一本,却有可能是文学价值最高的一本。如果让我以各项指标给《别了》打分的话:文笔85分,故事80分,情感90分,合计85分。
第二本书:中篇小说《忧郁少年行》
我写小说的历史其实挺悠久了,《忧郁少年行》却是我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作品。高二寒假在家写小说时,我以《三重门》为摹本,想把初中那段生活记录下来,花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写了篇七八万字的小说。第二次高考结束后,我在家无事可做,便将这篇小说前部分截取出来,重新演绎,于是有了《忧郁少年行》第一次原版稿件。大一时,我读了江南《此间的少年》,有感于我小说的人物跟金庸笔下的主人公一样的性格特征和家庭背景,于是我用了《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的人物来演绎这部作品。
这部书开始我准备写三部曲,段誉、乔峰、虚竹都各写一篇,相信写成之后会是一个大长篇作品。没想到段誉篇写完后,各种因素结合,乔峰篇只写了故事大纲,便继续《随风荡》的创作。《忧郁》从长篇也就成了中篇。
《忧郁》的成书只比诗集晚了一点。这本小说的主角段誉跟《随风荡》的主角苏扬一样,都是一个文艺小青年。段誉可以看成是苏扬的年少版的一个影子。我将少年时对于写诗的热情都用在主人公原型上。段誉和苏扬都热爱诗歌,只不过段誉更加不自信,做事犹豫不决,远没有苏扬的洒脱自在,苦尽甘来。
《忧郁》成书比较早,而且我很早就在网络上传播,看的人也比较多,也看到有些小说网站有人提供免费下载。虽然在金庸和韩寒小说吸取了不少营养,文笔上还是有不少亮点,但这本小说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比如他的语言过于理想化,充满各种感性表达,而且就故事性而言,是我目前创作的三部小说最弱的一部。因为主角身份借用人物典故的原因,《忧郁》比较容易读,却只是一个少年人情犊初开,最终落寞而归的初恋故事。
在2008年8月改完第三稿之后,近十年来,我也基本没有再修改过。《忧郁》算是我第一篇较为成熟的中长篇小说。如果让我以各项指标给《忧郁少年行》打分的话:文笔75分,故事65分,情感70分,合计70分。
第三本书:长篇小说《随风荡》
目前为止,《随风荡》是我耗费精力最大写成的一部小说,从2005年初写了主角苏扬去惠州旅行的部分情节,期间断断续续,有时灵感来潮,就在班里就写下一两段,大学读书期间琐事较多,很难沉下心来写小说,几乎都是寒、暑假来写,所以一直拖到2010年2月才完成了初稿。
写作《随风荡》的缘由我是想写出一部致敬《围城》和《三重门》的作品,其中我也借鉴了《红楼梦》和《挪威的森林》的主要架构。我的三部小说,就通畅性而言,《随风荡》可能是最难读的,因为里边引经据典太多,而且有很多私人化的写作兴趣,一些情节也游离整个故事大纲,让它掉了不少水准。但是它依然是我文学水平的最高写照。
刚写完此书时,我便发给身边爱好看书的朋友点评,不少人看不下去,觉得半文半白,有点晦涩,且故事也不够十分吸引人。但是认真读完此篇小说的朋友却给了高评价,想不出我也能写出这么文学功底深厚的小说。
大学毕业后,我多次将这部小说当做文笔代表放在我的简历上,却意外得到很多4A公司面试的机会,很多人夸我文笔好。甚至有家著名影视广告公司找我面试,不是为了招聘,只是为了看写出这样小说文笔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当年,我对《随风荡》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它打开我的知名度,却没想到曲高和寡,它有着《围城》和《三重门》的神韵,却远没有它们的机遇。毕业后,我收敛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几乎放弃了文学创作。但对《随风荡》还是有着更深的感情在里边,时常没事就拿来修改一下,因为它里边有着我年少时太多太多的心灵和梦想历程在里边。
2013年和2015年,我对这部小说有了两次大的调整,让它不那么难懂,而且用倒叙的方式、修改了一些情景故事,让这部小说更有可读性。《随风荡》情节主要发生在高二暑假到高三、再到高四复读,最终男主角苏扬在林雨诗的帮助下考上重点大学,而且跟喜爱的王思怡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杭州西湖相遇,小说到苏扬考上大学到杭州求学那一天截止。在故事的结局,苏扬读书时候写下的诗歌也被书商看重,成为媲美汪国真的诗人,风靡一时。
《随风荡》的小说语言我最早是想写得幽默有趣,没想到最终往深情方向走,看过的朋友说只看到一种含笑的悲伤在里边。这部小说的写景状物是后来的我不能及。我主要几篇诗歌作品都化用在小说创作中去,也可以看成我写诗的一部分心灵历程写照。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序中说过:“在我所有的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对于我想象中创造出的所有孩子,我都是个溺爱的父亲,从没人像我这样对他们深深爱着。可是,正如许多溺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心底深处有一个孩子最为我宠爱,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如果有人问我最爱我哪部小说,目前而言我最爱的是《随风荡》。它或许不会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部,却有可能是我一辈子最爱的一本小说。因为我前22年人生经历我几乎都写进小说里边去了。如果让我以各项指标给《随风荡》打分的话:文笔85分,故事75分,情感80分,合计80分。
第四本书:长篇小说《请许我尘埃落定》
开始工作那几年,因为工作繁忙,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创作。我心想只有等到我30多岁后,事业与感情稳定才有可能再写长篇小说。但是2015年6月,一段多年的感情落下帷幕让我寝食难安,心中有无数话想倾诉,于是我重新拿起笔写下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最早命名为《曾是青春梦中人》,但是后来觉得《请许我尘埃落定》更为贴切一些。它既是一本小说,也是对我近十年来生活的一次大总结。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可能因为某个瞬间从而爱上的一个人,我也不例外。年少的时候我写过很多诗歌,大多是为一两个人写的。那时感情如水般纯净,一生只想爱一个人,却总是难遂心愿。
《请许我》风格跟我之前三本书反差挺大的,没有之前诗歌和早期小说般雕刻语言。整本小说的语言显得平淡、质朴。文学性而言可能稍弱,但是读起来却很轻松,几乎没有什么阅读障碍。一年时间写了13万字的长篇,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挑战,而且几乎都是在周末完成。写完这部小说,我并不是十分满意。身边有些不喜欢我前期小说的朋友,却意外喜欢我这个故事,总体而言比他们想象中要好得多。有高中学妹说它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又像《我可能不会爱你》,但又不是很相像,它只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故事。
之前我有感于自己的小说故事性不够,在《请许我》终于有了长进。在跨越十年的时间长河中,以林寒和张静雯的感情为主线,还涉及到姚远谢梦琪、许默林芳、林寒叶子、温子玉凌子等多条感情支线。我还把当年涉足影视编剧和开始创业的艰辛历程化用到小说中去。小说的结局,林寒除了不能跟张静雯步入婚姻殿堂,总体上还算是完美的。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的林寒,开始学会了承担一切。最终,林寒在事业有所成就,这也是我对未来的一种美好的设想吧。
如果未来有朝一日,《请许我》有机会登上大荧幕,我希望就是她能看到这个故事。当年有些话我没机会说清,有些事来不及做,但请她相信,我年少时对她的感情从来没有后悔过。如果让我以各项指标给《请许我尘埃落定》打分的话:文笔70分,故事80分,情感75分,合计75分。
除了上面这4本主要文学创作,这十来年我也写过不少散文随笔。刚毕业第一年写的《商说三国》,最早也想写成一个大系列作品,最终也只写了两篇,一共四五万字。不过按题材而言,它应该属于商业的小说,借用三国人物的壳来讲职场故事。
14年风雨文学路,有过停顿,有过徘徊,却从不放弃。我想我做不了多产的作家,上面4本书按字数加起来也只有40万左右。这一辈子能写出10本完整文学作品,就已经达成了自己的文学愿望。小说,我相信我会一直写下去。诗歌却要看有没诗情重新燃起的可能。30岁后的写作,相信会更多关注到社会层面。道阻且长,我一直在路上。就让我29岁的一段自白,作为文章结尾吧!
年少轻狂,难免眷恋忧伤,一如《忧郁少年行》。
然而世事无常,人生终究《随风荡》。
几经磨难,年近三十,《请许我尘埃落定》。
面对尘缘往事,我只想说:
《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我要开始新的旅程。
——2017.3.5
作者简介
——————————
苏伦,85后作者,新媒体人。
爱情诗集《别了,我曾经梦过的女孩》已温情上市。
写诗是我年少时不谙世事的梦。
始终坚信人间美好,拨云见日终有时。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如果你看到这里,请给我点个赞吧,你的喜欢是我坚持原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