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很喜欢和人聊天,尤其是陌生人。对于我这类想象力匮乏的人来说,陌生人无疑是最好的故事发源地。生动,鲜活,再加上由于稍纵即逝的过客姿态和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的既视感而带来的魅力愈发让人欲罢不能。其次是阅读。由文字构成的平面世界拉近了,却又是一番别有洞天。虽说很多时候会受到作者或者读者能力的制约,但是就大多数而言,还是够我们芸芸众生穷其一辈子沉溺其中了。
所以在初长成的那么十几年里,这两个嗜好伴随了我大部分时间。在近距离下近乎窥探地观察陌生人以及在由人写就的故事里享受一番饕餮盛宴。然后,这样的日子慢慢不见了。
比如说,看似越大越喜欢SOCIAL的背后,是越来越期望逃避不必要的交流,至于对必要的定义,从来也说不上一个清晰的理由。然后,博客时代,微博时代,微信时代夹杂着一种名叫后阅读的暧昧不清的风声呼啸而来,阅读碎片化这么一个叫座不叫好的东西急速地扩张了地盘。
你以为这又是一篇怀念从前的日光很慢,为着被碎片化阅读绑架的人类未来忧心忡忡的缅怀文吗?
并不是。
存在即合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碎片化阅读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就一项技能而言,做多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老话。最近读詹姆斯凯恩的小说,打开之前由于久不近书心生怯意,没想到一晚上两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应声落肚,满口生香回味无穷,丝毫没有想象中的阅读不适感。粗粗一算,单字阅读速率比曾经引以为豪的巅峰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怎么破?只能归功于平日里的碎片化阅读了。管他是精华还是糟粕,吃进肚的好歹也是硬生生的文字,就算遇到劣物水土不服,只要没有被残害致死,睡一觉醒来又是一条好汉。第二,碎片化阅读对于隐形信息量的获取往往藏于无形中。就拿微信而言,一再精简之后,剩下20个不到的公众号,一篇文打开10秒钟内,对不对胃口,干饭还是稀粥也就摸清个大概了,如果我要评价一只母鸡当然不能只吃她的一个蛋,但是单纯为了口腹之快,一只不好的蛋,咬一口就嫌多了。还是说到刚读完的《双重赔偿》,闻一闻,就知道及其鲜美的一个蛋,当然不眠不休大快朵颐了。
所以你以为这是一篇为碎片化阅读正名的网络赞歌文了。
然而并不是。
生活是存在的延续。大浪淘沙,最后我们中的大部分终将伴随着碳基肉体烟消云散,更何况是在硅基世界里留下的一束束微弱电流呢?但是在这期间相对漫长的岁月里,这种存在的延续,构成了生活坚固的底座,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
前段时间去上海逛了一圈,认识了一些人,接触了有别平日里的另一个圈子。惊喜赞叹之余,也一度深受打击。原来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欢的一切引以为豪的所有在别人眼中是如何稀松平常不值一提。就像曾经过时的某种文风,不再吸引人的某个故事。
但是这是事实呀。你接受也好,沮丧也罢,这就是活生生存在的一种现状。
所以归根结底这是一篇自我安慰文。
再平凡的东西,也有他存在的意义。只要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管他是被人奉于高堂之上的经典巨著还是被人诟病的后阅读时代碎片化的一则小文,光彩熠熠的那个他还是微不足道但是真实鲜活的这个我,这一切,完完全全构成了这个热热闹闹的世界。
所以回到这个精彩的世界里去。和人聊聊世界,和世界交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