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困难就在于它与什么都无关,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他与生活相关,将较为抽象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我们所拥有的各学科的知识以及在我们已有经验的指导下,促进数学与我们现有认知水平的亲近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因为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这对教师来说是考验更是挑战.
1.对计数单位的渗透
学生入学前就已经知道了不少数,他们对许多事都非常有兴趣,但这只是他们凭生活经验认识的数,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表层认识.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些数更加丰富起来,让那些看起来非常抽象的东西,在孩子的脑中逐渐演变成丰富而又极富魅力的数的内涵,在教学十以内数的时候,让学生摆3根小棒先摆1根再摆1根.问:现在是几个1根?2:个1根是2,这样对,对于数位、进率的概念进行渗透。
2.注重10的认识的操作过程
10的认识使初步建立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的关键.通过1个十和10个一转化过程,体会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说的过程就是对算理的领悟过程。有了九根小棒之后如果在添上一根小棒应该怎么办呢。困成一捆接着继续操作、困成一捆的小棒就要放进十位筒、同时这1捆所代表的意义也发生了质的变化.10个一就表示的是1个十。
3.在迁移中深化最基本的概念
通过20以内的认识、加减法计算,学生已经对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初步具备了运用最基本概念迁移的能力,在这基础上又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多位数的认识以及后面的小数的认识和性质,使数位和计数单位进一步得到深化。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它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如何把这两个不同的特点统一起来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