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债务被逼到走投无路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的案例少吗?有人为了企业举债、有人为了消费举债、有人为了投资举债……举债理由多种多样,但酿成悲剧的都无外乎无力还债,为了逃避债务不少人选择了绝路。他们冤吗?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举债了呢?
杠杆即债务,“去杠杆”即降债务。原本“去杠杆”的调控方针虽然执行的不咋地,但至少口号还在坚持。但如今,连这口号也改了。
今年4月2日,“去杠杆”变成了“结构性去杠杆”。加了“结构性”这三个字,其中味道就大不相同了。根据最新的解释,地方政府债务及国企债务继续降低,实现宏观杠杆率下降。对于其他部门债务问题则不做要求。
宏观杠杆由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这三大类组成。政府部门又分ZY和地方,企业部门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国企和民企。也就是说,除了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要下调外,其他部门的债务水平只要保持不变,甚至在短时间内继续上升也在可接受范围。
如果仅从理论上看的话,结果的确是这样。但实际上,这是有盲点的。ZY的债务水平并不高,相比国际水平甚至还可以说太低。但宏观杠杆问题的核心是企业部门。国企虽然负债严重,但民企也好不到哪去。只不过,国企一旦倒闭破产,后果非常严重。因为这不符合“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
而民企则不然,如果真有企业因为破产倒闭,这也是在降低宏观杠杆。根据我国法律,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破产后,一切债务一笔勾销。所以,一些高杠杆民企死得越多,宏观杠杆降得也越快。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债务会变成银行的坏账。这没错。然而,五大行的坏账由资产管理公司(国企)接盘,用纳税人的钱去补;中小银行的坏账如果自己处理不了就只能等死,最终储户每人陪个50万了事。谁在兜底呢?
此外,现在搞出了供应链金融,地方政府与国企负债多的,直接往供应链金融里面扔。这些东西经过打包或拆解后,包装成有国资背景的资产到市场上去骗傻子去。
回过头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减少债务?不就是因为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阻碍发展吗?既然如此,控制债务体量是顺应天道的做法,罔顾风险依靠债务扩张未来某一时间一定会遭到清算。当然,也许被清算的人不是我们这一代罢了。
借此机会,我顺便把债务的几个标准说清楚。衡量债务是否过高是没有权威标准的,但是却有基本逻辑可以遵循。债务存在本身是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其本质目的是服务于运作主体。我把债务用几个数字划分标准——50%、100%、X。
在企业层面,国际上把50%的负债率定位标准。其逻辑不难理解,如果一家企业的负债是其资产的50%(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那么,企业可以在不影响自身完整性的情况下还清债务,股东对于企业还继续保有所有权。
当负债率达到100%时意味着价值1个亿的企业本身背负着1个亿的负债。这时候,整个企业其实已经不再属于企业控制人。因为一旦进入偿债程序时,整个企业只有移交给债权人。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50%是一个国际标准。当负债无虑介于50%至100%之间时,企业一旦偿还债务就需要变卖资产,或者提供其他条件受制于人。
最重要的是这个X。X之所以没有固定数字是因为这是个动态指标。X指企业债务付息周期中,债务利息等于该周期间企业能够用以偿还债务的所有者权益时的负债率。简而言之,就是企业老板们的资产恰好能够偿还债务利息时的负债率。如果连利息都还不起的话,别说债务了,就连企业日常运作都无法维持。
2016年,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144%。换而言之,约2家相同规模的企业所欠下的债都够再开一个一样大的企业了。如果真要清偿的话,全国将会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潮。这也是为什么2017年一季度,央行不得不继续投放天量信贷的主要原因。因为没办法,要不然守不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实际上,国内企业债务违约数量正呈现出上升势头,情况已经开始暴露出来了。过往太久的不说了,就数数今年以来的违约企业:
2018年1月9日,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债务违约,涉及规模5亿元;
2018年1月15日、2月7日,大连机床债务违约,先后涉及规模4亿元和5亿元;
2018年1月15日、1月29日、3月12日和3月13日,丹东港债务违约,先后涉及规模5亿元、20亿元、10亿元和9亿元;
2018年1月27日、2月28日、4月17日,亿阳集团债务违约,先后涉及规模2亿多元、7.55亿元和12.1亿元;
2018年3月1日,中国城建债务违约,涉及规模18亿元;
2018年3月15日,神雾环保债务违约,涉及规模4.5亿元;
2018年4月23日和4月24日,贵人鸟债务违约,先后涉及规模8亿元和13亿元;
2018年4月27日,春和集团债务违约,涉及规模5.4亿元;
2018年5月7日,中安消债务违约,涉及规模5亿元;
2018年5月7日,凯迪生态环境科技债务违约,涉及规模12亿元。
近期盾安老板跳楼以及中科金控传出的信托违约其实也是因为债务。啥都不说了,自己看吧。今年前四个月的债务违约金额,已经超过2015年全年总额。
网上很多人特别关注盾安老板那一跳,人死了企业还在,债还是要还的。有人说他是被债务逼死的,可是,他冤吗?白条之下无冤魂。
企业部门债务的发展趋势已经明朗了,国企债务比重将不断减少,而民企债务将频繁爆发危机。再看看地方政府债务,有些地方也是惨不忍睹。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国内有两个指标,一个叫负债率,一个叫债务率。区别在哪呢?两者分子都一样,负债率分母是地方GDP,债务率分母是地方财政。真正能够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其实是债务率,而非负债率,因为GDP除了本身有水分之外也不可能用来偿还债务。
按照前文提出的几个债务标准来看,债务率超过50%的都属于有问题的。上图中从广西开始往左边数的几个地方都是存在不同程度债务隐患的地方。(扯几句闲篇,最近一大波人往天津走。5月16日,当天天津登记申报落户人数高达30万人。一群没脑子的瞎子,只知道跟风。天津可能乐坏了,有钱了)
而且,三大官媒早就公开吼了好几次,“不要指望ZY兜底地方债务,不要指望ZY兜底地方债务,不要指望ZY兜底地方债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因为从过往经验看,刀子嘴豆腐心是惯例。不过,眼下这种形势中,如果还说一套做一套的话,那以后就再也管不住了。而现在不管的结果是地方债务继续膨胀最终成为蚕食经济的毒瘤。所以,不兜底是非常有可能的。
今年至今,央行方面就没有什么明显的放水动作。也许这是与地方政府的博弈,也许是真的不断算“照顾”他们了。不管怎么样,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从今年的债务到期时间分布来看,即使要出问题也是在四季度。如果四季度之前出现政策松动的话,那说明今年不会有大事;反之,今年四季度就是开始忍痛排雷的起跑线。
对于企业而言,还不起债老板可以跳楼、可以跑路。对于地方官员而言,跑路不现实,自裁也不至于,因为他们还有一个最后手段——前馈大挪移。
企业是不可能接盘的,转给金融部门吧,人家都是行家看得懂,那最后只有落到家庭部门头上。老头老太的棺材本不少,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喜欢人云亦云;年轻人刚出世见识少,易轻信权威。这两批人是最容易成为接盘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去看看那些理财产品的维权者都是些什么人。
韭菜的命运是很悲催的,收割者实在太多了。国内在提倡消费升级、提倡发展消费支撑经济,这是经济转型的必备条件。但是,家庭部门的债务已经太高了。
去年社科院发布的《三季度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指出,2017年第三季度,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已经达到48.6%,非常接近50%的红线。2008年,发达国家家庭部门杠杆率为52%,到了2016年上升至63%。其结果是什么?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因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导致民粹主义盛行,这就是家庭部门负债率越过50%基本线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距离这条线只有一步之遥,可国内则已经掀起了一股民粹主义风潮。
在此情况下,家庭部门杠杆依旧要提升,不提升哪来的消费增长;消费不增长,哪来的经济转型。收割者们的眼镜都盯着家庭部门的高储蓄。
高储蓄是经济最后的缓冲地带,我甚至把高储蓄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因为当经济触底之后必然是市场萧条、资本外逃,经济出清之后再复兴的主要驱动力就是高储蓄。现在,这颗救命稻草已经开始拔了,也就是说,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
可惜了一群无知者,贪图眼前享乐,没有先见之明。举债消费的代价是丧失自由身,一个个沦为债奴,整日吸食所谓的“正能量”精神鸦片自己骗自己,最终失去理想、失去方向,一生都葬送在债务中。
下一次工业革命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革命,技术带来的是机遇是淘汰。未来难道要指望债奴们去驾驭人工智能机器人吗?一群整天为还债犯愁,不思创造些什么、改变些什么的人能做些什么?这样子的经济底子还能在新时代中保持竞争力吗?到时候,新出生婴儿一来到人世就背负债务,然后一生为还债而活;有些人自己选择中途退场,有些人则继续这种轮回。
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