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节后,餐饮媒体都非常热闹,因为西贝孵化了弓长张,海底捞推出了十八汆。我看了无数篇关于两个新品牌的文章,看大家铺天盖地的讨论,我也有一些自己观点,浅谈下对这两个品类的认知。
01从品牌名字说起
要想生意好,名字要取好。名字是什么,名字是一个战略,因为不管你是卖什么的,消费者是第一眼从名字来认知你,判断你,记住你,传播你。给品牌起一个好名字可以说,赢在了起跑线上。那我们来看看,两大品牌的名字。
首先,十八汆,不仅有生僻字,也没和品类有较强的关联,很多人基本上是看过名字,不认识汆字叫不出来,也不知道卖的是什么。
再看看西贝即将推出的“弓长张”,“弓长张”的由来是因为是贾总夫人的姓,参照“西贝贾”的思路。但跟“西贝”比较起来,“弓长张”就真的有点想当然了。首先西贝两个字在一起无论是竖排,还是横排,结构都很美观,而且西贝是西北菜的谐音,能够较强的关联品类。再说“弓长张”,三个字放一块读起来特别生硬,看起来也不美观,还很容易看成“张张”。单从名字上,就和炒菜品类没有任何联系了。
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消费者的认知成本,而好名字就是品牌最有效的广告。
02说说品类的选择
十八汆,从名字和门头上看,品类传播是缺失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从门店旁路过,根本不会明白他是卖什么的,大大降低了门头的捕获率和消费者的进店率,这一点要扣分。
十八汆品类的选择到底如何呢?很多定位大师都说盖浇面不是强势品类,面条又是各地口味差异特别大的品类,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面条,要想铺天盖地,十八汆选择这个品类不好。
有这个观念的都是纯理论派。我认为,十八汆定位的不是盖浇面,而是性价比的盖浇面。前面加三个字,就完全不同。什么是品类,需求就是品类,什么是大品类,刚需就是大品类,什么是刚需,没有选择就是刚需,吃十几块快餐的都是没选择的刚需!而也只有背靠蜀海这样顶级餐饮供应链的十八汆可以干这事,这是赢的关键。
弓长张,三十三道下饭菜,品类是下饭炒菜,模式上应该是借鉴了“小女当家”现炒模式。现炒模式下的下饭菜,还是有强大的品类势能的。但跟十八汆一样,赢的关键点不在表象,而在于“炒”本身。西贝团队的菜里绝大多数都是“焖”、“炖”、“煮”、“烤”,“炒”是标准化难度最高的烹饪方式,厨师团队的复制是一个问题,产品的选择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回头看看西贝这么多年走过的路,精简菜单、产品标准化,是绕不开的话题。那弓长张能够在菜品选择、标准化上再次获得成功,应该就是此次的关键之一。
03看看Slogen
十八汆,“一碗讲究的面”。明显违背了消费者心里认知,什么叫讲究的面?吃十块钱面的顾客会在意讲究不讲究吗?再有什么是讲究,“讲究”如何感知?十多元钱就是一碗“讲究”的面吗,这个“讲究”也太不讲究了。
弓长张,“三十道下饭菜”。即是品类又是广告语,倒是比十八汆更贴切更直白。但slogen是传播购买理由的,就是通过一句广告语,让顾客知道我好在哪,能够号召顾客体验购买。从这一点上看,三十三道下饭菜还有升级的空间。
04总结一下
讲到这很多人都会说,你猪鼻子插葱,装相呢,两大品牌都多么成功,创始人是深耕多年的餐饮大神级人物,团队中高手如云,怎么会不懂你这幼儿园的知识,人家肯定是自有深意!
我要郑重申明,郑桂军本身也是这两家公司的铁杆粉丝,也由衷地敬佩两位创始人胆识魄力和为中国餐饮的贡献。我与海底捞很多伙伴相交多年,和贾总也有过两次交流,承蒙贾总招待,吃过西贝的烤全羊,喝过贾总的20周年定制红酒。而我之所以会说这些,核心的原因两个:
第一点,正是因为品牌非常优秀,是我们每个餐饮人学习的榜样,神坛上的品牌团队是不是陷入了一种盲目的乐观和自我中,失去了对市场和客户的敬畏之心,或者说失去了挑战老版的勇气。
第二点 ,我认为歌功颂德的人很多,泼些冷水,提提不同的声音,可能帮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