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时代,或者进入大学时代,有些学生出现了过度沉迷手机、电脑、玩乐等,生活没有规律,学习不求上进,这是很多家长担心的放纵行为。那么,孩子这些放纵行为的背后,是为了什么?这些放纵行为,满足了他的什么需求?
每个事物都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两个互为极端的事物的相似性要高于其中任何一段和中间事物的相似度。放纵的极端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没有自由、被控制,高考前的人生越被控制,高考后越容易放纵。那么家长继续实行控制,有利于孩子自制力的恢复吗?不一定,甚至有可能会加重放纵,或者在家不能放纵,上大学以后放纵。
放纵,可以满足一个人自由的需要,还可满足轻松、快乐、被欣赏、被认可、成就感、被尊重的需要等,每个孩子生活环境不同,需要不同,因此虽是相同行为,各自目的不同,这就需要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想办法通过积极的方式满足他。比如有的孩子在网络中满足被认可欣赏的需要,那家长就多从他的行为中接纳认可他,引导他走出对网络的依赖。家长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需求方向,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对积极的行为给与认可,不赞同的行为给予惩罚,孩子也会自我调整的。
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及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失去自由的学生,在突然没有限制的环境里,产生了放纵的行为,对这个学生就是正常的,要想改变行为,要么改变这个人,要么改变情境。上述的价值满足就是致力于改变孩子,还可以改变情境。比如,面对上网的孩子,有的家长让孩子每次必须玩到指定时间,不玩也不行,结果玩够了。再比如,我在大学刚毕业时,曾体验了彻夜看通宵电影、打牌的感觉,放纵时的快感,带来了身体的不舒服,因此体验之后仍走上有规律的生活。据有些大学生反映,高考后的放纵,让他们在大学期间一直痴迷于游戏,大学即将毕业时,感受到的是迷茫与空虚,过度的放纵不可能弥补空虚的心灵。
一切都是最好的发生,从发生中找出调整的方向,则是最大的收获。
附:
李克富 | 后高考时代的放松与放纵
文:李克富
一个孩子如果在高考前和高考中能够“紧张起来”,那么,他在高考后就一定能够做到“放松下去”;同样,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在“前高考时代”做到“自我节制”,那么他只能在“后高考时代”“放纵自己”!
高考一结束,昨晚就被拖入一个群。群主希望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后高考时代的放松与放纵”。
我沿用一贯的套路,张口便反问:“什么是放松?什么又是放纵?放松与放纵有什么不同?”因为在像我这样的职业心理医生看来,任何回答都是在“说明”或“解释”一个概念而非本体,而对同样一个概念,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专业人员请注意这三个加引号词的关系!)在还没有与对方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一致时,我的回答都是各说各话、鸡同鸭讲。
在短暂的沉默后,群里一片聒噪,说什么的都有。有人竟然有些不耐烦,对我有些不客气:“你别再啰嗦,就直接告诉我们高考完后,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说,孩子们才能做到放松而不放纵!”
好在群主是我的学生,熟悉心理助人的流程与日常的说教不同,立马怼了一句:“在您根本还不知道放松和放纵‘是什么’的时候,就告诉您‘怎么办’是没有用的!”又启发道:“您也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用说就知道放松,而有的孩子在明知道不该放纵的时候还是选择了放纵?”
又是一阵沉默。
我知道我的反问没有标准答案。而我反问的目的也根本就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是想通过提问这一最常用的心理助人技术,让当事人产生与原来不一样的思考,顺便平复其情绪、打消其依赖。
解决问题需要遵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思路,正如群主所言。众多心理问题都源于当事人在尚且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的时候,就思考“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并进而殚精竭虑地思考“问题该怎么解决”!
无的放矢,除了失败不会有别的结局。
为开拓思路,我说:“大家可以从反向来理解,比如想一下‘放松’和‘放纵’的反义。”
很快有人答“紧张”和“节制”。
这个回答我非常满意,也为我接下来的话语提供了契机。
我说:“一个孩子如果在高考前和高考中能够‘紧张起来’,那么,他在高考后就一定能够做到‘放松下去’;同样,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在‘前高考时代’做到‘自我节制’,那么他只能在‘后高考时代’‘放纵自己’!”
群里再次陷入沉默,这种沉默让大家能够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有必要重复心理医生眼中的一个常识:尽管参加了高考,这些考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要高于那些因某种心理问题而放弃了高考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较而言却依然有高有底。那些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不用别人说就能紧张起来也能放松下去,但那些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由于不能自我节制就只能放纵自己。
“所以”,我总结说:“问题的关键不是‘在后高考时代’告诉您的孩子‘要放松’‘不要放纵’,而是首先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说出有针对性的话语。”
所谓有针对性的话语,必然是正确而且有效的,也就是不但让孩子“知道”而且能“做到”的。那些后高考时代将放纵作为放松方式的孩子,不用家长提醒也知道放纵的危害,但他们依然会选择放纵——这只不过是重复了高考前他们知道自己应该节制却做不到节制的模式。
有人沮丧地问:“讨论‘后高考时代的放松与放纵’是不是没有意义?”
我答:“不,这种讨论对孩子的确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后高考时代的家长却意义重大,因为这样的讨论能够提醒家长们注意,千万不要因为高考结束就放松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而是更加提高警惕!”
昨晚在群里我有句话没敢说:后高考时代,那个“熊”孩子还会是个熊“孩子”,甚至会“熊”得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