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导读笔记

导读 研究中国的方法读书笔记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是

1、各界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看法,中国经济的变革存在两极化

美国财政部钱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认为300年后的历史书会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作为头等重要的事件;

罗纳德.科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通过三个基本性结论认为现有的制度经济学框架无法完整地解释中国经济的崛起;

保罗.克鲁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为中国经济会因为体制、法律、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问题崩溃,原因是(1)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只占GDP的35%,更多依靠贸易顺差维系工业发展;(2)中国投资支出站GDP的50%,其中很大程度是由通货膨胀的房地产泡沫造成;

作者试图通过以中国历史的基本面为起点,从历代经济变革中探究得失,寻找规律与逻辑。

2、作者通过对比中国与欧洲的历史,认为“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

3、作者提出了两个观察和分析的工具,分别是:

(1)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作者认为发生与历史的问题都是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无产阶层互相斗争、博弈、妥协的结果

(2)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作者认为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本质上都是围绕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开展的

文章摘抄

科斯对中国经济变革给出了三个基本型结论:一是“最伟大”,他认同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观点,认为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转型是“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二是“非计划”,“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列时间并非有目的的认为计划,其结果完全出人意料;”三是“意外性”,科斯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哈耶克“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理论的一个极佳案例。

我想起了约瑟夫.熊比特的那句名言:“人们可以用三种方式去研究经济:通过理论、通过统计和通过历史。”

在这本书中,我将提出两个也许会引起争议的结论:第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大崛起与其说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倒不如说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迄今任由陷入历史的闭环逻辑的危险;第二,中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