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年,我都要从年三十喝到年初六,中午喝完之后再围观朋友打麻将,虽然自己对它没一点儿兴趣。总之是找尽办法消磨掉整个下午,之后大家接着吃,再之后唱K或者看电影。第二天睡到睡眼惺忪再接着下一轮应酬。直到最后一天假期,只感到自己精疲力尽。
我们都太看重维系亲情的集体仪式感,像那场最高收视率的晚会一样,强行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关闭,戴上只有笑脸的面具,扮演着家庭集体里的一个角色,演好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小品,即使大多亲戚说的都是客套寒暄,少有真正的关心。友情也是,戴上面具,和一年见一次的发小同学演好一次如往昔的亲密无间,即使发现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也装作大家会是一辈子的朋友。我们吐槽着那些小品的虚伪,却不经意间把自己活在了晚会的小品里头。
也别吐槽烂片了,即使去看电影,大多人也不得不选择一部看起来是坑钱,却适合合家欢的电影,不得不忍受着小城市购物广场的恐怖人流挤上电梯与电影院此起彼伏的喧闹,而不是跟同龄朋友挑个夜场肆意怀旧,看那部目前豆瓣分最高的春节档电影。
即使有的人决定去旅行,可是看到朋友圈九宫格旅拍,抒发的点也是那么奇怪,照片也不再有之前旅拍的美感。
没错吧?当我们发现假期结束,逃离回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回到熟悉的小世界里,才感到放松与惬意,而不是被软禁着。我们发现在深夜酒醉,回到熟悉又陌生的儿时房间,躺下到温暖的被窝时候,打开手机与另一城市角落的爱人,或者老友的微信聊天界面,才开始说着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到一丝放松。
我很重感情,去年跟同学一起还在感慨“大家越来越难聚齐了”,今年更是电话安静,因为有了各有各的生活。我也不再打扰,正好平时总觉得工作太忙,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所以从去年春节开始决定换个方式过节:不再早上赖床,而是趁着每个上午没人打扰读书。晚上也不找朋友约酒,而是和网友小伙伴们翻译并校对了两节音乐方面的网络公开课(MOOC)。翻译过程中还顺便学习了乐理。算下来,过年几乎一半时间都是在独处中度过。今年就更不主动了,大多时间都在琢磨公众号和读书。
是啊,春节正好在家时间久,用来阅读和写作发呆思考都是最好不过。就好比去旅行我只会跟着心情定,而不是必须某个时间去。
所以春节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次独处和思考的机会呢,谁说春节就必须这样那样呢?
你会说,不得不这样啊没办法。说回春节聚会,家乡的亲朋好友嗑瓜子之间,大多聊什么?
——是谁不会挣钱,谁比谁会挣钱,谁配不上谁,谁还不如嫁给谁,谁没谁过得好,谁比谁不靠谱,谁怎么变成这种人,谁在外折腾还不如当个公务员,谁嫁给谁不做饭之类的话题。我只能沉默,总不能插一句心里话「这不关我们的事」。我们不是上帝,怎么能知道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我怎么能靠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阅历,就以为看见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就差拿上一只话筒上前问——你没我幸福,你看上去又不快乐,请告诉我,你活着有什么意思?
至少如今,写下这篇文字的我,是真的不敢这样评判一个人,因为这是最大的不尊重。感觉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卑微。只敢先反省自己,因为指着别人的手永远有三根手指向着自己。就像过去一年,犯错太多,伤害过的人也有,不如回望一下过去,再花点时间把大脑升级一下。于是,与其我把时间花在那些我不想参与的聚会和聚会话题上面,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
最后一天假期了,试着说句吃完饭我得回家吧,真的不难。
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