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那部电影,刚刚一查才知道,居然是1994年9月上映的,到现在已经28年的时间。28年,但是仿佛就像是最近出来的一样。那句话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
影视作品和原著很多时候会有挺大的出入,但是这部电影和书的原著差不了多少,只是电影在结尾放映了雷德和安迪见面,而书上,只是表达了雷德希望去那里——齐华坦尼荷,那个在太平洋海边温暖的城市。
因为这部电影,去图书馆找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了解了斯德芬.金这个作者,这个原本只是爱写恐怖小说的他。
因为遇到了一个始终认定他有才华的妻子——塔比莎。如果不是她把垃圾桶里已经揉掉的《魔女嘉莉》的草稿捡回来,并且鼓励史蒂芬.金,只怕世事不见得如此顺畅。
就像书上说的一样,人的命运很难说,事后回想,一个小动作,往往决定了一生的走向。从那以后,斯蒂芬.金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一夜成名,而接下来的“社会恐怖小说”这一类型的阅读道路才越走越宽。
斯蒂芬.金说写作本书是超乎金钱之外的,从小,身体羸弱的他就喜欢写。他说:钱当然是好的,不过在创作时,你最好不要太去想钱。这种想,只会让创作过程便秘而已。(从这里不难发现,他写作更多是乐在其中,至少之前是。)
书里有很多金句,用这小小的文章给予记录。如果有那么一句话也触动了你,是我们的幸运。
1、安迪孤独地经历了这些事情,就像他在那段日子里,孤零零地经历了其他所有事情一样。他一定就像之前许多人那样,得到了这个结论:要对付这群姊妹只有两种方法,要不就是力拼之后不敌,要不就是从一开始就认了。——(生活中是否也是如此,要不就奋力向上跳,努力逃离现在那个不满的地方,要不就闭上嘴,默默的接受一切,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2、雷德每次看到安迪雕刻的石头,都会想到:如果一个人懂得利用时间的话(即使每次只有一点点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能做出多少事情。——(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大家都在工作,真正厉害的角色拼的并非是正常的工作时间,除去工作,除去睡眠后的八个小时,你是选择刷小视频?无用社交?还是选择提升自己?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这样被拉开。)
3、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体制,像极了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如同身在体制内的我,安全感是个令人恐怖的东西,它会让你越来越无力,慢慢接受一切安逸,适应,偶尔享受。然后你失去了挣扎的勇气,除非哪一天彻底顿悟,敢于一跳,但这种人微乎其微。)
4、安迪在肖申克的操场上和雷德坦言:陷入困境时,人的反应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人怀抱着最乐观的期望,认为飓风有可能会转向,万一来了,古董也保过险了,不会伤害到是自己的利益。第二种人认为飓风一定回来,因此做了最坏的打算。因为他知道只要为最坏的结果预先做好准备,就可以始终抱着乐观的期望。(亲爱的读者,你是哪种人呢?显然第二种会让人觉得生活更有希望,让人更容易走得更远。)
5、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们走,否则哪天你打开笼子喂它们时,它们也会想办法扬长而去。——(就如同故事中的安迪一样。无论深陷怎样的困境,他始终让自己饱含希望,并且和外界保持联系,直到最后疯狂逃离……)
能拯救安迪的始终是他自己,身体上,精神上,无一不是。大学的地质学小爱好让他发现了监狱墙上的秘密;对税收的熟悉程度又是其专业;再加上自己的股票投资。安迪一定很忙,忙着在监狱图书馆看书,忙着提升自己,忙着保持和外面那个遥远世界的联系。
正因为这些过人的专业能力,才让他在肖申克中成为佼佼者,一步一步迈向自己想要的状态,让他有选择的权利。
写在最后:这中篇小说,翻看一下不过74页,翻拍的电影却获得奥斯卡七项提名、被誉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之一。
看影片和读纸质书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而这其中的奥秘,只有你自己体验过才懂。当然,也许翻译版本会有些出入,但是大致框架都在那里。
读纸质书的意义在于内心更容易达到一种井然有序,跟着自己心跳、节奏选择舒适的方式,适时的前进后退,那些独处的时光因为阅读而丰满。
三毛说过:读过的书,哪怕不记得了。却依然存在着,在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在精神的深远。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