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身边是唯一可以让我们卸下全部的装甲,放弃所有的自我防御,完全裸露自我又能安心入睡的地方。
一
本来已经是初夏的感觉,最高气温达到19℃,大街上出现了好多纤细的脚踝和少数超级自信的腿,我也把自己的棉鞋冬衣一件一件脱下来,像是蜕去厚重的皮。
可是,突然,在一夜之间,整个世界变了风格,当我推开单元门,一股清冷的晨风吹在脸上,脖子本能的往衣领里缩,人几乎退回楼道里去。
大自然用清冷的天气迎接清明节,恰如每一个扫墓人的心情。
我去看妈妈,带着一束花。
二
大广高速明显比平时车多,龙凤公墓周围更是停满了私家车。但是,墓园里依然是安静的,这么多车里的人进入到林立的墓碑间,仿佛獐狍野鹿窜入森林,你只能看到隐隐的背影,然后,一切又归于沉寂。
碑林,永远是沉寂的。
我把花放到妈妈的墓前,点燃细细的香,借着三缕轻烟,我开始跟妈妈聊天。
妈妈,你寂寞吗?你想我吗?
左边邻居有一束已经枯萎的花,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了,清明节,他的儿女还没有来;右边隔着三栋,有一家人正在往墓台上摆祭品,那个沧桑的中年男人点燃一支烟放到上面说“爸,抽支烟吧”。
三
妈妈,我想你。
我说。
每个离开的人,与怀念他(她)的亲人之间,总有些特别的情境。当我们怀念亲人,不是怀念一个名字或一个概念,而是怀念一种具体的情境。
我与妈妈的具体情境,就是妈妈盘腿坐在炕上,我身体蜷缩着在妈妈的膝边睡觉。
那间屋子就是我小时候的家,炕上铺着纤维板,躺在上面,虽然有点硌,还有点儿热,但我却特别的舒适而安心。
房间很熟悉,妈妈的脸却很模糊。我想努力看清妈妈的脸,但做不到,只有这舒适而安心的感觉,特别清晰。仿佛一个婴儿被妈妈抱在怀里,我安心地睡着。
四
当婴儿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他最初的“世界观”是一元的,他认为他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他,没有别的;而妈妈,是他的一部分。
很快,他就会发现世界不是这样的,妈妈不是像他自己的手脚一样,他想怎样就能怎样,妈妈是独立于他之外的“另一个”,他需要妈妈在的时候有时妈妈是不在的。这个时候,他的“世界观”进入二元——就是有我(主体·自己)有你(客体·妈妈)。
然后,他又会发现,在他与妈妈之外,又有其他人,比如爸爸。这个其他人(包括爸爸和其他家人)就是我(主体)与你(客体)之外的他(第三方),当婴儿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这些,他就进入三元(多元)世界。
五
当婴儿处于一元世界,他认为自己是全能的,妈妈是她的一部分,他只要饿了,就会有奶水。
当他进入二元世界,他能意识到妈妈是一个独立客体,并不任自己予取予求,但总体是还是能够尽量满足自己。
再进入三元(多元)世界,他会发现世界有时是不友好的甚至是恶意的。
父亲会规范他的行为,兄弟姐妹会与他争玩具……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感到非常的无能、无助。只有妈妈会支持他,为他提供抱持性的环境。
六
妈妈身边是唯一可以让我们卸下全部的装甲,放弃所有的自我防御,完全裸露自我又能安心入睡的地方。
处在一元世界的人不需要防御,因为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处于二元世界里的人也不需要防御,因为世界只有我和你,你太强大,我太弱小,如果你是坏的或恶意的,我也无处可逃。
只有处于三元(多元)世界的人,防御才有意义。这个防御最初不是来自自体,而是来自妈妈,因为自体太虚弱,没有防御能力,所以最初的防御是由妈妈提供的。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
武志红说,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
妈妈是我们感到无助时最初的支持者,这一生中也只有妈妈能够为孩子提供长久的抱持性环境。
七
婴儿总要长大,总要独立。
独立意味着一个人面对外部世界的一切,自由意味着自己掌控自己的一切。这面对与掌控,并不那么容易,开始的时候往往错漏百出,左右支绌,狼狈不堪。
我最初的独立就是这样的。
虽然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我却因为工作单位离家太远而住在单位。身心俱疲的时候,我会在周末跑回家里,深深地睡上一觉——特别安心又舒适的一觉。
睡醒了,又拎起背包,到外面的世界里去。
八
年轻时的我就是这个样子。
我想,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这个样子。当他们精力充沛,就跑到外面的世界里去,或者去拼搏,或者去娱乐。等到疲劳了、受伤了,就跑回妈妈身边,仿佛回到最初妈妈提供的容器(抱持性环境)里,安心又舒适地休息。养一养精神、修复一下身体,然后再到外面的世界里去。
很多年轻人一回到妈妈身边就特别的困,就想睡觉。其实困与疲劳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想寻找那种被呵护被抱持的安全感(这个“想”是潜意识里的想,不在意识层面)。
而我在妈妈去世后,一直在怀念“妈妈盘腿坐在炕上,我蜷缩在膝边睡觉”的情境,也是我对被呵护被抱持的渴望。
九
想到这些,突然一句令人心碎的话跳了出来:“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是张洁小说的名字,也是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的名字。
对于我来说,妈妈去世,就意味着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被彻底孤独地抛弃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被抱持的可能。这种孤独感,是没有人能够填补的。
如果我一直沉浸在失去妈妈的情境里不能自拔,就是固着;如果一直寻找当初被抱持的感觉,就是退行。这两种都是心理不成熟。
一个成熟的人要摆脱对曾经舒适状态的依恋,走出对被抱持的渴望,以成熟稳定的心态,面对外部世界,重新创造属于自己的舒适情境。
这个“成熟稳定的心态”,也来自妈妈,是“孩子把妈妈提供的抱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武志红语)
十
每次来看妈妈,我都要陪妈妈一炷香的时间,要等香燃尽才离去。只是没想到,我的思绪竟随三缕袅袅轻烟,飞出去这么远。同时我也意识到,最近这两年,我来看妈妈的时候少了很多,不是我忘了妈妈,而是我在彻底失去了对抱持性环境的幻想之后,逐渐成熟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