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的信息吸引。
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新闻
让我想起有个朋友,儿子13岁。有一次因为做作业,他动手打了儿子一巴掌。小的时候挨打,儿子都是乖乖的承受,打了以后就是那回事了。所以脾气来的时候他也尽力克制。可是那天,问了好多次作业的事,儿子总是爱答不理的,没问一次上火一次。
没辙,就逼他啊,把他关在房间里,要求不完成不能出来。刚开始没啥动静,还没到半小时孩子就以各种借口要求出来,喝水,上厕所,肚子饿,没思路想歇歇等等一些列借口,磨磨唧唧,说他几句不是嘴里叽叽咕咕就是有意识冲他几句。
好家伙,不打还上天了?
这打不要紧啊,孩子大了倒还长了些本事。拿起电话打110,告自己父亲掠夺青少年,使用暴力并且限制自己自由。
警察叔叔很快出警,敲了门。一开门就被朋友怼了一句,你们来干嘛的?警察公务在身也不能不管啊,就教育他打孩子不对,需要好好沟通。朋友还有点能耐,直接反问,警察同志我看您家里也应该有孩子吧,如果不做作业,和家中唱反调,还和你闹,你是打还是不打?警察同志,一听一时回答不上了。就开始询问,小孩情况。
儿子很机灵,说,他打我,虐待青少年,国家有青少年保护法,我要保护我合法权益。“他是你什么人?”警察问孩子。朋友接话过来,“什么人?我是他老子。儿子不听话,老子教育儿子,怎么了?警察管治安,还管老子打儿子?如果你要管也可以,你来做监护人。正常作业都不做,还不听老爸的,这个不打,怎么教育。就靠嘴皮子动动,孩子教育就解决了?你小时候就没挨过打?”
也挺难为这个警察的。眼看插不上话,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毕竟是家务事,也没做啥过分的事,只能拿出出警回执,让朋友签了名,走了。
要是能不动手,那个家中愿意打孩子玩?要是实在没辙,那个家长愿意装个监控忙里偷空盯着孩子在干嘛!
很多网友就此议论开来。有支持装的,因为可以管理好孩子,督促学习成长。也有反对的,认为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受国家法律保护不能侵犯。
如果装监控就可以管好孩子,实现孩子的自我成长,越来越优秀,那就该鼓励装。其它的就不要管太多,正常家长是不会有变态的偷窥心理的。新闻采访中,被监控的也都是男孩子。如果真能监控出好习惯了,父母当然也会第一时间把监控拆了。
那些被采访的孩子,都有不愿被管教的坏习惯,烂毛病。不是看打游戏,就是刷手机,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长。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看:该不该装的问题。
本质上,装不装监控不是教育问题,也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情感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孩子与家长是否真的可以正向交流。
有个朋友的孩子今年高考,成绩还算不错,考入的学校家人都挺满意。但是在上初中之前,他却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成绩很一般,父母说他动不动就还嘴。
所以大家好奇就问他,是什么触动他改变的。他说,原来都不敢说,今天竟然问了,就说一下。有一次,他妈被他惹急了,冲到厨房,提起菜刀冲他喊,“老子真想砍死你算了!”他看到他妈好冲动,怒目圆睁,咬着牙,手举着菜刀,把他吓了一跳。当时,他就在想,我有这么差劲吗,怎么把妈妈气成这样,平时都不是这样的啊,我可能真的做错了。打那儿以后,学习上的事,他再也没让父母操过心,也突然懂事了。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回想起父母的某些特定情感沟通,让我们发生了改变。
没有触动的成长,恐怕是缺乏内动力的。
谁从小天性不爱玩?谁小时候没挨过揍?谁天生就能快又好地完成作业,听话照做?
高中时有个同学,偏科很很严重,化学物理可以考全年级前十,语文却常常不及格。语文老师又是班主任,太打脸了。每次上课都提醒他认真听讲,可他偷偷做数理化。考试成绩不理想,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老师很负责,利用课间的时间,找他聊天。聊父母,家境,自己未来的憧憬,这些与及成绩毫无关系的东西。那次,他哭得稀里哗啦的。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喜欢老师了。觉得他是关心爱护自己的人。不到两个月语文成绩也上来了。高考如愿考上自己心目的学府。
是真切情感的交流,让他感受到了温暖。
曾经有个同事说,看到餐厅里那些各自玩着手机面对面吃饭不语的情侣,没有也罢。
孩子们是不是也会这样想:成天抱着手机,盯着电视,忙着赚钱,漠不关心我,只看成绩的父母,没有也罢。
小时候,家里穷。爸妈喜欢通过麻将来赢点生活费,牌桌上的结果我当然是不知道了。但总感觉他们不关心我。心里也产生过对父母的质疑和否定。可好在,家里姊妹多,姐姐哥哥们早已有了学习的习惯,当时诱惑也不现在少,受他们的影响,也就跟上了。
现在的情况却没这么乐观。同学圈的信息发达到父母不通过学习都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小学时,家长辅导一下作业也是可以的,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被孩子嫌弃“什么都不懂,或是没用。”
孩子快速的知识成长已经超出家长储备的知识范畴。对事情理解的深刻度,也常常让家长大跌眼镜:怎么他说出来比我还有道理?
过去还可以其乐融融的沟通,现在他的世界你已然不懂。两个不同语境的人,又怎能沟通。
或许我们被生活所逼,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成长环境才不辞辛劳努力拼搏。可以把所有缺失的陪伴和走心的交流,用“我都是为你好,你要能理解”来搪塞。这个锅别人可背不起。没有走心交流和陪伴的过程,孩子的缺失不仅仅是作业、自律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