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七月节
元稹 唐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文学体裁:
五言律诗。
注释:
朱夏:夏季。南朝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一曰长赢、朱夏、炎夏、三夏、九夏。”
凉吹:凉风。
星娥:神话传说中的织女星。
喧:作“暄”。
写作背景: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农事也进入秋收的准备阶段,民谚有“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的说法。
其实就中国大部分地方来说,立秋只是进入名义上的秋天,气象学以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降到22℃以下作为秋季开始,按这个标准,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各地天气还是很热的,人称“秋老虎”。所以传统历法规定,三伏中的“末伏”必须在立秋之后。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译文:
没料到夏天就这样到了尽头,凉风暗暗吹送迎来了秋天。
银河上搭起了鹊桥,织女牛郎相会在玉楼。
凄凉秋声在耳畔聒噪,洁白露水在树头滴落。
梧桐一叶落,惊扰了心绪。如何才能不愁呢?
赏析: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即立秋头5天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因为这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了;中5天,大地上早晨会有白色露水产生;后5天,蝉也开始鸣叫了(古人认为蝉感阴而鸣,故称寒蝉,其声为寒声)。元稹的诗把这三种物象都写了进去,还写到了七夕的牛郎织女。至于“一叶惊心绪”,古人认为,一到立秋,梧桐树就开始落叶,甚至这还成了立秋的象征。据记载,宋朝时国家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一片叶子。因此还留下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成语
作者: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