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和越国是战国时的两个小诸侯国,虽然有的书中,也把它俩归为了“春秋,但是因为它俩和秦、齐、赵、楚这样的庞然大物没法比,所以在春秋战国这个大舞台上,这两国的戏份相对较少,不过因为越王勾践曾经“卧薪尝胆”,而西施和商圣范蠡又传说颇多,所以这两国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流量。
因为西施和范蠡的事众说纷纭,所以咱们今天就放过他俩。而有关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是大家知道为什么当初吴国搞定越国后,没有斩草除根,而是给了勾践反杀的机会吗?而夫差这个“仁厚”的君王,在吴国被勾践击溃后,又得到了怎样的结局呢?
表面的事情经过
骆驼早期所受到的教育中,越国是因为被吴国欺负,而一直又打不过,所以越王勾践才不得不忍辱负重,前去到吴国卧薪尝胆。但实际上是,越国的实力在当初确实是比吴国差一些,但并没弱的不能反抗,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夫差之前的吴王,是他的父亲阖闾,而在阖闾手下有两个猛人,一个叫孙武,是《孙子兵法》的版权人,另一个叫伍子胥,曾经为报父仇,曾鞭了楚平王的尸,也是狠人一个。
本来阖闾有这俩人辅助,再加上吴国国力比越国要强,所以他本有机会给儿子多留点遗产,但是却出现了一个小意外。阖闾在进攻越国时,不小心被越国人给射中了脚趾,结果因为没能有效治疗,他竟然因为这点“小伤”就提前归位了。据《史记》记载,夫差在死前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此时的越王正是勾践。
夫差在父亲死后,就开始厉兵秣马准备找越国报仇,勾践得到这个消息后,就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不顾范蠡的等人的劝阻,立刻就开始进军吴国。夫差本就要找勾践报仇,一看勾践还敢主动挑衅,于是带着“哀兵”就把越军给胖揍了一顿。越国在这场战役中败北以后,不光丧失了大片的领土,勾践还为了防止夫差灭国,于是决定求和,并把自己当人质送到了吴国。
夫差在见到勾践之后,并没有为父报仇,一剑劈了勾践,而是选择让他当了自己的奴仆。而且他因为勾践已经同意当人质,所以勒索了点越国的土地和钱粮之后,并没有继续对越国进行清剿。史书上说,夫差之所以多勾践“网开一面”,一方面是因为越国用金钱美色收买了一些吴国的大臣,而且勾践的表现也让夫差比较满意,所以夫差就把勾践给放了回去。
但真相真的只是这样吗?骆驼并不这样认为。
背后的原因分析
骆驼发现,秦国在一统六国之后,对各国的君王也并没有斩尽杀绝,而是给这些人圈了一块地方,让他们去守自己祖先的陵寝。骆驼查阅了一些资料好后发现,这是从周朝就有的一个习俗,叫“灭人之国,不绝其祀”。这句话如果从表面理解,好像是说,胜利者之所以那么“仁慈”,是因为担心对方的祖先因为无人供奉而前来报复。但骆驼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胜利者担心压迫过重,会引起不必要的反弹。
这个习俗既然周朝时就有,而到秦始皇时还在用,那就表明吴王夫差也是知道的,因此他不杀勾践其实也是惯例使然。那么夫差为什么没有把勾践一直圈禁,而是把他放了回去呢?我们在来看《史记》中的记录,根据司马迁记载,夫差放还勾践之后,并没有玩“猫捉老鼠的把戏”,继续去武力欺负越国(勒索可能定还是有的),而是开始对齐国发动了攻势。
从吴国公元前489年开始打齐国,到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偷袭吴国,这七年左右的时间里,吴国没有和越国发生过武装冲突,但是吴国对于周边国家却一直都在用兵。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吴国之所以敢把“后背”放心的交给越国,证明当年勾践的表现确实让夫差很满意,二是吴国在不停消耗实力的同时,越国有了大把时间积累实力。
夫差为什么放着软柿子不去捏,而是非要去打齐国呢?骆驼认为,夫差可能当时是这么想的,越国已经被我打服了,勾践也彻底的怂了,这样的君主和国家留着吸血它难道不香吗?如果我能用越国提供的物资,把齐国这个强敌给揍趴下,越国就会因为忌惮我的实力,而更加听话。
但是如果我对越国赶尽杀绝,最后得到的也不过是目前他们进贡的东西,而且很有可能我还会遇到越国的垂死抵抗。并且在我陷入和越国的苦战中时,齐国等周边的国家,难道会等着我坐大?不!他们一定会趁我出兵在外,去背后偷袭我,如果我被齐、越夹击,那么胜算很小,到时候我如果失败,那么齐国会不停削弱我,而越国也会因为失去对我的恐惧,而开始想三想四。
因此我一定要用越国的资源打齐国,只要我打赢了齐国,那么……呵呵呵。如果从这点来看,骆驼并不认为夫差的做法有大的错误。不过方向没大错,并不代表执行起来就会一成不变,所以最后还是越国打败了吴国。据记载,夫差被勾践俘虏以后,并没有学勾践卧薪尝胆,而是选择了自杀。不过骆驼对于这一点并不全信,以勾践的经历来看,勾践几乎不可能给夫差翻盘的机会,所以骆驼更相信,夫差是勾践杀死的。
小结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夫差不杀勾践,不灭越国,其实并不是夫差心软,也和范蠡的“危机公关”影响不大,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活着的勾践和越国,能给吴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由此骆驼想到一句话,不是“斩草不除根”那句,而是“亡战则危”那句。写完这篇文章,我看着中国地图最南端,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