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到“思维乐趣”。反复思索这四个字。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无法掌握的事情通常能表现出一种浪漫。因为青涩和胆怯以及幻想的修饰。而对这未知的隐秘世界来说我们是一杯除了浪漫别无所有的红酒。
人生无处不是枷锁。梦想、事业连同感情。在枷锁的框架里压抑着自己要冲破枷锁的偏激。学会面对自己的邪恶,学会承认有些事与愿违,学会自我治愈并且学会原谅。于是获得了善良、坦诚和坚恒。
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妥协的呢?是终于彻底冲破了枷锁时?还是终于接受了无法冲破枷锁这个事实?有些东西会被慢慢消耗,可能大部分时候会是后者。就像《围城》里,人们最终不会和自己最炽热爱过的人结婚生活。因为过度的热情像火容易灼伤自己和对方。出于自我防御机制,通常会选择一种合适又便于控制的感情,然后将自己困在婚姻的围城里。
可悲的渐渐变成冰块,甚至失去了最初作为红酒的浪漫。
或许会选择冲破枷锁,你必须先被其紧紧的束缚,遭受因为蒙蔽带来的错觉。被灵魂的渴求和痛苦的欲望掀翻,尝尽苦涩,气喘不匀在遍体鳞伤之后,收获简爱式的解脱。然后才能在暮色苍老,时间将苦楚都淹没之后,再次倚在爱人的双膝。
在破碎中,贪恋变成冰块融化后奶茶般的柔温。
最初红酒的调度,到后来奶茶的温。好像少女顽劣时的摔伤,最初看来血腥,再看却觉灿烂。这世界随时都会颠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要做好随时被惊吓或惊艳的准备。
面对总有一天,或者必然到来,又或者已经到来的禁锢。手里拿着写着令条的竹谏。你的眼神别异的坚定,没有放弃也没有畏惧。手里拿着写着令条的竹谏。两个选择之外的选择。你手中的竹谏写着所有你所秉持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隐喻,在那些守则里没有枷锁只有心甘情愿的信服和坚守。
枷锁其实是留给犹豫和心志不坚定者的难题,我希望你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捍卫者,可以永远不必做选择。
(开始写东西这件事,唯一的好处是。当别人因为痛苦而流泪伤心并且通过倾诉才能得以治愈时,我只要写一篇只有我能看懂的文章就能自己治愈自己,或许这也是很多人最初开始写一些东西的理由。我是作者所以可以勉强为所欲为,因为至少我在写属于我的竹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