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交车上,偶然听见一对母女的对话。
妈妈,你为什么总是不让我看《西游记》?我同桌说她妈妈从来不说不让她看电视。
那你觉得她幸福吗?
幸福啊!
你说心里话,你觉得她幸福吗?
当然幸福了,她和同学每次下课以后都聊《西游记》里的故事,都没人和我聊天。
那我不让你看电视的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
你说过啊,怕对我眼睛不好。
对啊,如果你眼睛不好,妈妈就会觉得不幸福。
很温馨,很有爱的一段谈话,母亲应该属于八零后吧,孩子五六岁左右,这是他们对于幸福的概念。
之前微博上有个路边采访,问题是毕业多年后的你,被问到过最尴尬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五花八门:你一个月能赚多少,有房吗,有车吗,有存款吗;有对象吗,快结婚了吧……最尴尬的是,你的梦想是什么。
一提到梦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开玩喜呢?饭都吃不饱,谈毛线梦想?
我只关心我下半年能不能升职加薪,变成职场强人。
我只关心我下个月的房租能不能按时交,信用卡能不能及时还清。
我只关心我的体重什么时候能变得正常。
我只关心周末是不是能吃香睡好。
我只关心我未来的正确的人什么时候出现。
关于梦想,仿佛压在心底很久很久,久到已经记不清当时的一腔热血,甚至是在提起的时候,只剩下满脸的尴尬。
那条微博下面有条,评论写得特别诙谐,并且现实:“就只想做条咸鱼,吃吃喝喝,再也不想为了什么事情折腾自己了。”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怎么突然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谈梦想觉得浪费的年纪,只是偶尔回想起曾经那些为了梦想和生活而奋斗过的日子,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失恋。
那时候就特别想去很多地方,想遇见更美的人。为了一个想法,为了寻找新的生活意义,任性地辞职,拉着箱子,不断地变换着城市和工作,想实现财务自由,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前天大学群里,发了一张大一时的班级合影,看着看着,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年的豪言壮志:我要赚多少的钱,带多少个朋友,去多少个国家游玩。
而现在我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怎么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记得去年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和我说,他这个人没什么梦想,唯一的梦想就是和当时的女朋友尽早结婚,30岁之前能有一个家,要是在北京当然更好了。
这个目标曾一直像孤岛上的灯塔照亮着他,让他每一天的苦和累都变得有意义。但也许人生根本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就像现在快要30岁的他,依旧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就好像曾经那些年装过的逼,如今一个也没能实现。
“你变成毕业前自己讨厌的人了吗?”
我们呼天喊地的说着,讨厌那些为了生活放弃自己梦想的社会人,讨厌那些碌碌无为,青春早已死在25岁的人。
可是最后改变了我们的就是自己的心,而不是生活。
当年的七零后,以万元户为富裕的标准,可是社会上更多的人还沉浸于知识分子的光环之下,并以此为人生目标。
后来八零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无知暴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思考物质的时间比思考精神的时间更长,所以一段时间以后,都处在财富和知识的纠结之中。
九零后,我们的青春期,当年那些暴富的人慢慢的把腿上的泥巴洗干净了,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才是成功的标准,比七零后更有冲劲,比八零后信念更加坚定。
生活有时候很苦,你可以选择躺下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选择爬起来继续和这个世界死磕到底。
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以外,没有人会真正在乎你做的是什么工作,他们只会在乎你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你所要的一切满足感,成功都可以给你带来。
我只是希望将来有人问我在哪里工作的时候,我可以告诉他在我自己的公司里,无论我做什么,都会比在别人公司里更有成就感。当然,如果能挣点钱就更好了,我也想做成功人士。
韩寒说:人世间的事,没有野心就容易开心。我把这种开心,理解为满足,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我们总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坎坷荆棘,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地不作为。
所以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