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周末回来后,我反复强调下周不一定再带他去学校,理由是他不好好吃饭,担心他瘦下来,可他呢,态度很坚决的对我说,不行,一定要去学校,他还想和哥哥玩!晚上很认真的又对我说,妈妈,我是不会离开你的世界的!我一下子懵了,宝贝的这句话太有惬意,深意!我感到心酸与难过!小的时候一直不在我身边,现在稍大了点。我想把他带在身边,他每天在学校和小朋友玩的不亦乐乎!我想他说出这句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可以在学校找到玩伴,让他感到快乐,其次是对妈妈一种情感的依恋!儿子在身边,我们作为老师或家长要有儿童思维,不能总是用教育大学生的口吻说教他,想想自己在工作中故事,能拥有一颗童心才是职业教育生涯的巨大转变!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特别的重要。我们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在教育上取得一定成绩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一颗童心。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把童心是为师爱的之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失,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理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菲斯泰洛齐说: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每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把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这种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普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这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理的可贵之处。(爱弥儿)给教师忠告,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告诉我们,童心于教育弥足珍贵,有人曾经对此表示质疑,童心固然可贵,但童心怎能取代教育呢,我的回答是,童心当然不能取代全部的教育,但教育的童心是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我甚至认为,没有教育者的同心,就没有完整的教育。童心在教育上体现便是爱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以后才知道,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我。把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的时候,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划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岛上去探险。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有些老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仅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该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谢的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看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正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候,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看着他们一个个纯朴、烂漫的脸孔,爱意浓浓,我们都是好孩子!天真烂漫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