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性格可以改变吗?
197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牛津市(Oxford, Ohio)开展了一项社会实验,针对5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老龄化研究,通过实验发现,对年龄增长持乐观想法的人,平均多活七年半之久。
BBC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的童年曾经非常幸福快乐,然而时至今日,总有一些悲观,有一些灾难性的思维倾向,担心一切会很糟糕,得严重的疾病或者身无分文,他同时是一名长期的失眠患者。
为了改变这一切,成为一名更温暖、更开放、更积极、更快乐的人,他决定试着探索性格是否可以通过外界的干预下发生改变,虽然很艰难,但这非常值得。
Ⅰ 探测大脑数据
迈克尔来到艾塞克斯大学(Essex University)健康与人类科学院脑科学研究中心,由神经学家、乐观性格科学的主要研究者伊莱恩·福克斯(Elaine Fox)通过实验进行测量迈克尔的脑电活动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他的右侧额叶皮层比左侧活跃度高达3倍,这表明迈克尔对负面信息的反应异常敏感,倾向于高度悲观、神经质和焦虑,它与身体反应有着强烈的联系。毫不意外的,在一次卡拉OK活动中,迈克尔的糟糕表现证实了消极思想对生理活动的巨大影响。
Ⅱ 认知偏差矫正
位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罗斯·皮卡德(Ros Picard)教授发明了一种穿戴式手环,可以测试看不见的人体信息,数据显示,在应对恐惧、威胁等社交情境中,右侧更加活跃,这与杏仁体有关。
迈克尔接受伊莱恩教授的建议,开始采用认知偏差矫正(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 CBM)的训练,通过点击屏幕中的笑脸,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积极面。
Ⅲ 训练正念冥想
迈克尔拜访一位冥想训练教练,曾经的僧人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通过正念冥想,冥想者大脑内调节情绪区域的灰质增加了,处理正面情绪的左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也增加了。即使是经过七周内训练的初学者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冥想的方法:调整好坐姿,闭上眼睛,使自己的大脑完全放松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可以从头顶开始扫描自己的身体,感受身体的各个部位。允许自己的念头来来去去,一旦意识到这一点,轻轻拉回来即可,时间可以从10分钟逐渐延长到15分钟、30分钟。
这一过程就是在训练大脑的意识,不再飘荡,减少情绪压力,让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这样就不会习惯性的背负压力、焦虑与悲伤。
Ⅳ 性格形成原理
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蒂姆·斯佩克特(Tim Spector)教授研究双胞胎已有20多年。他说,尽管双胞胎拥有同样的DNA,但双胞胎并不患有同样的疾病,死于同样的原因,因此通常只有40%到50%的性格差异取决于遗传,而剩余的部分则是随机形成或者取决于环境因素。
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基因都在不断变化,随着年龄增长,一些基因逐渐被开启,而一些则被关闭。这就是表现遗传学,生活事件可以改变基因的活性,比如一些压力和情绪事件,比如死亡和分离,既然基因因为外界被改变,那么也能通过别的方式调整回来,重新夺回对它的控制权,只要你愿意。
Ⅴ 母体关爱原理
麦吉尔大学的神经学家迈克尔·米尼(Michael Meaney)教授, 十年来一直研究基因与人格的谜题,他研究母鼠在照顾幼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如果对某只幼鼠舔舐较多,长大后在应对压力时表现的更为温和,大脑的海马体发生明显不同,这与人类在爱抚婴儿时的原理非常相似。
Ⅵ 验证积极变化
迈克尔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偏差训练和冥想训练之后,他的妻子明显感受到了他的变化,而且他自己也觉得睡眠更好了,虽然工作压力很大。
经过这一些列实验验证,迈克尔得出结论,人类的大脑经过干预是可以发生一些列可控的、可被测量的变化的,同时我们人类的性格要比想象的更具可塑性。消极的思想会主宰我们的生活,当然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样也会。
经过这一些列实验验证,迈克尔得出结论,人类的大脑经过干预是可以发生一些列可控的、可被测量的变化的,同时我们人类的性格要比想象的更具可塑性。消极的思想会主宰我们的生活,当然积极乐观的态度同样也会。
注: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性格的真相》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