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21《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五卷-06
重五谷轻金玉
冬季,黄河在酸枣县(今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决口,淹没东郡。朝廷征发大量士卒堵塞决口。
春季,朝廷宣布废止关隘检查制度,吏民出行不必带证明身份的符传。
晁错对文帝说:“英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受饥寒折磨。这并不是君主能亲自耕作和织布,而是君主为百姓开辟了生财之路。
因此尧遇到九年的大涝灾,商汤有七年的大旱灾,而全国却没有被抛弃的病饿者。其原因就是蓄积多并预先做了充分的准备。
现在海内大一统,土地之广,人口之众,不亚于商汤和夏禹时代,也没有持续几年的天灾,但蓄积却没有那时候多,原因何在?是因为土地还有余地没有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
严寒时急需衣服,不求轻暖,能御寒就穿;饥饿时急需食物,不求可口,能充饥就吃。饥寒临身,人们顾不得讲究廉耻。
一天不吃两餐就会挨饿,一年不做衣服就会挨冻,这是人之常情。如果饥饿却得不到食物,寒冷得不到衣服,即使慈父也保不住他的儿子,君主又怎么能控制他的百姓呢?
英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耕织,少收赋税,多搞蓄积,用来充实府库,防备旱涝灾害。所以才能稳定对百姓的统治。
百姓的善恶,就看君主如何去引导、统治他们;百姓追求财利,就如同水只会向下流而不选择方向一样。
金银珠玉,饿的时候不能吃,冷的时候不能穿。但是大家都把它们视若珍宝,原因在于君主使用它们。
这些东西轻小便于收藏,只是那么一点,就可以周游天下而不受饥寒之苦。这些东西可以使臣子轻易背叛他的君主,使百姓离开家乡,刺激盗贼的贪欲。
栗米布帛等物,产于土地,按时生长,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长出来。重达数石的栗米布帛,价值有限,一个强壮的人却无法搬运。它不会成为盗贼的目标。但人们一天得不到它们,就得忍饥挨饿。所以英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感思:这篇主要阐述了金银珠玉与栗米布帛等实用物资在价值、功能以及社会影响上的本质区别,并借此表达了英明君主应有的治国理念。
基于上述对比,英明的君主应该认识到金银珠玉与栗米布帛在价值上的本质区别,并据此制定治国政策。
君主应该重视五谷等实用物资的生产和分配,确保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要警惕金银珠玉等贵重物品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如贪婪、背叛和盗窃等。
因此,英明的君主会倾向于“重五谷轻金玉”,即更加重视实用物资的生产和分配,而不过度追求贵重物品的积累和炫耀。
道理我们都知道,金银珠玉稀有、美观和易于携带,被赋予了高价值,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然而,这些物品在实用功能上却极为有限,无法直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饿的时候抵不了一个馒头,冷的时候比不上一件破衣。
人性中存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婪。金银珠玉容易激发我们的占有欲和贪婪心。
这也是人性中理性与欲望之间的平衡问题。人性中存在欲望的驱使,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容易迷失自我。如何在理性与欲望之间找到平衡,是人性中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