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

      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匆匆而过,农历新年到了。

      那天,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视频:

        一对夫妻带着儿子回家给父母拜年。一进屋,三个人便开始不停地翻看各自的手机。父母想要跟他们聊几句,得到的回应是不耐烦的敷衍。

        无奈之下,父亲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身着一件不同寻常的外套出现了——一个手机壳形状的纸板!他说:“今年过年我就穿它了,这样,也许你们可以多看我两眼。”这对夫妻怔在那里,无言以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产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隔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出生在六十年代末期的我,见证了几十年的变化。仅每年春节的准备和庆祝,回想起来,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呢。

      七十年代,我的小学时代。

      那时,人们生活普遍比较贫困,过年的准备也简单。村里很多农家住的是窑洞,没有床,只是沿墙砌个土炕,锅台也往往砌在屋内,和土炕相连。做饭的同时,可以把炕烧热,起到现在电热毯的作用。

        但不利之处是烟熏火燎,窑顶常常熏出一道道黑乎乎的痕迹。过年前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扫屋子”。用白土兑水搅拌均匀成泥浆,把屋子简单刷一遍,也等同于现在刷漆了,窑洞里焕然一新,霎时明朗起来。

        那时的窗子都是木制的窗框,有一个个方格子。仅用白纸糊起来太单调,村里灵巧的姑娘们就在白纸上画些图案贴上去。

      没上过几年学的姑姑就会画,每次她作画,我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有时帮她准备颜料。她心灵手巧,画出来的花鸟鱼虫,各具情态。和她同龄的好多农村姑娘也都会画,还常在一起交流看谁能画出更新鲜的图案。现在想想,那其实算是国画,她们是无师自通呢!

      还有写对联,村里没有人专门写对联,家家去供销社买几张红纸,然后送给写字好的邻居帮忙写就是了。

      我哥哥和堂哥写字都不错,虽然还是学生,竟然有邻居们送来红纸请他们写。大家围成一圈,有的帮忙裁纸,有的一边观赏,一边出主意,该写什么内容好。当然一般都是新年吉祥、合家欢乐、恭喜发财之类的内容。想到什么就写上去,不一会,旁边的地上就摆满了一幅幅墨迹未干的对联。

        有时,大家兴致高了,也会编出一些雅致的句子来。记得有一次,哥哥写了一幅对联:

        金凤屏开人言佳人在,牡丹怒放人言彩蝶来。

        因为内容不同寻常,居然至今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

      过年准备的食物,一般是蒸馒头、炸油条。平时家家吃粗粮,只有过年能吃到雪白的馒头,即使没有种类丰富的菜肴,人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挺知足的。

      每家过年准备的肉类也只有三到五斤的猪肉,鸡是舍不得杀掉的,还指望母鸡下蛋,可以细水长流呢。(油水少,最大的益处是没有胖人,不像现在这样多少人为不能减肥发愁哦。)

        大年初一,村里没什么娱乐活动,有些年轻人自发组织篮球比赛。我们生产队的麦场上,有个篮球杆,只能打半场球。平时学生上体育课用,比赛时就派上用场了。

      不仅本村年轻人参加,外村也有年轻人主动组队来参赛的。球场四周站满了围观的男女老少,场上有时势均力敌,比赛的激烈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一些正式比赛呢。

        姑姑和她的闺蜜们不爱看篮球赛,就聚在一起打扑克、聊天。她们人不够时拉我凑数,因为我年龄小不会打牌,她们还得教我,几乎打成“明牌”了,觉得很没劲。因此,人一凑齐,立刻把我赶出去玩了。哈哈,简直是过河拆桥嘛!

      正月十五前后,有时也有文艺演出。村里的戏台子在我家门前,旁边稍远处还有座小庙,高出戏台子很多。

        开演前,上年纪的老爷爷们喜欢坐在小庙前,晒着太阳聊天,热闹非凡。演出开始时,不仅台子下坐满了,旁边的斜坡上也到处是坐在小凳上看戏的乡亲们。热闹的场面也引来一些小商小贩,江米球(圆球形的爆米花)、花花绿绿的糖果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

        戏台子平时当作教室用,需要演出时,把格子门一拆,桌凳推到一边,就成了舞台。最初演出的主要是些样板戏,后来增加了戏曲。

        我们村引以自豪是有个本村人组成的戏班子,一套完整的道具。每年正月那几天,常常会有连续几天的演出,吸引着周围村的乡亲们来看戏。

        演出前几个晚上,演员们会在学校的教室里排练。我们一群孩子天天晚饭后就早早来到教室,围坐在墙角边,目不转睛地看排练,到正式演出时,我们差不多能记住所有的唱词了,也跟着一起哼唱,那种快乐至今难忘!     

      最让我惊奇的是,平时普普通通的叔伯姑婶们,在舞台上服装一换,俨然换了一个人,演什么人像什么人,每个人一招一式都挺有范儿!

        我至今还记得的剧目有:《破华山》、《十五贯》、《游园》、《打金枝》、《铡美案》等。在这样的氛围中,村里几乎人人都成了戏曲爱好者。每次看完戏回到家,大伙儿还纷纷议论谁今天演得好,谁唱词出了错,一个个俨然都成了审视评判的专家。

      八十年代,我的中学和大学时代。

      改革开放后,社会繁荣起来。仅以县城为例,小时候最早记忆中的县城只有成丁字形的两条主干街道,店铺极少。丁字路口旁边是百货大楼,对面有个规模不大的饭店,附近有个书店,老街有个电影院。

      进入八十年代,各种公私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路旁摆摊设点的更是不计其数。

      每年春节前的采购,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不仅种类丰富,商家的态度也格外和气。分产到户后靠勤劳致富的老百姓,为置年货也舍得花钱。年前必定要进行大量采购,从新衣到食品,准备得一应俱全。采购年货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目不暇接的农贸市场中穿行,场面十分壮观。

      村里不少人家盖起新房搬进去,年前扫屋,再也不用泥土漫窑顶了。玻璃窗代替木格窗后,也不用画窗花了。

      电视机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村里陆续有人买来黑白电视,后来逐步过渡到彩电。记得最初看春晚和《红楼梦》、《西游记》时,一到开播时间,村里人正吃着饭,一听到主题曲开始,撂下饭碗就往有电视的邻居家跑去。

      主人家也厚道,因为看的人多,电视常摆在院子里一张较高的桌子上,和邻人们一道忍着外面的寒冷一起看。家里能搬的凳子、蒲团全搬出来给大家坐,同院住户家能坐的东西也都取出来了。

      后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实在没处可坐,来晚的索性站着看。院子里黑压压一片,那场面,仿佛一个小型的露天电影场呢。虽然脚冻手冷,但节目不看完没人愿意提前离场。看完散场后还兴犹未尽,回家路上兴奋地谈论不休呢。

      那时,每播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都成为热门。八十年代的一些电视剧如《上海滩》、《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的剧情,都曾是我们中学和大学时代聊得最多的话题。电影《少林寺》和电视剧《霍元甲》,曾掀起习武的热情。学校的迎新年文艺演出中,《牧羊曲》、《少林少林》都是学生们爱听爱唱的歌曲。

      九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并成立了家庭。

        那时的生活,比起以前又丰富便利了许多。

      我们这个小县城,城区进一步扩大,商家更多,各种店铺一应俱全,能想到的就能买到。人们过年的购物欲反而不像以前那样强烈,变得理智一些,以前似乎只怕去晚了买不到需要的东西呢。

      春节时,全家人吃过团圆饭,不再窝在家里看电视了。广场上增加了很多儿童娱乐设施,一家人常带着孩子们一起出去玩。

      这一时代,很多家庭陆续安装固话,手机还未普及,BP机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随时取得联系。

      电视机已经普及,这也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丰富。人们坐在家里不仅能看到更多的国产节目,还能看到一些港台片。

      我印象中那个年代热播的电视剧,有国产剧《封神榜》、《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篱笆女人和狗》、《外来妹》、《情满珠江》,还有四大名著中另外两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港台剧《京华烟云》、《珍珠传奇》、《婉君》、《新白娘子传奇》、《情义无价》等也陆续引入开始热播,还有个超级搞笑的电视剧《家有仙妻》,把轻松幽默带入人们的生活;有段时间还播出新加坡的一些电视剧,《人在旅途》等电视剧的主题曲和插曲飘荡在大街小巷。

      春晚,成了每年除夕晚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精神大餐。很多歌星、笑星、影星从春晚的舞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此,他们的演出和平时生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追星族”。

      记得看过1998年出品的一部电视剧《一年又一年》,由安占军、郑晓龙执导,沈丹萍、许亚军、原华主演的,体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二十年间的社会变化和一些大的事件:平反昭雪、知青返程、恢复高考、下海经商、出国热潮、股市风云、下岗再就业等,对百姓生活和思想上的冲击。电视剧每一集就是一年的缩影,很真实地展现了老百姓的生活变化。虽然没有火起来,很多人几乎从未听说过,但我觉得拍得真好。

      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

      电脑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如果超市停电,收银都成了问题。学校的学生都有了计算器,再也不屑像以前的学生那样费力地计算数学题或物理题了。随时可得的网上资料也使得青少年不再像七八十年代的孩子那样——见到一本书爱不释手、传遍全班阅览。

      手机成为每个人随身必带的物品,最初只是接打电话,方便联系;现在,功能越来越高级、越全面,能摄影录像、能录音、能读书、能看电影电视,能查资料、能聊天、能视频通话,以前人们想象的,如今它都能做到。难怪人们对这小小的手机如此依赖,不管大人、小孩,离了它会觉得心神不宁。

      然而,凡事有利也有弊。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人与机的世界里,忽视了身边的亲情、友情,注意不到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情趣和美。长久的沉迷带来的除身体的伤害,还有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新年到了,朋友们,请适当停下刷屏的手,将您的目光投向身边人、身边事,享受亲情与友情,享受一段不被打扰的时光!

注:原文写于四年前,曾以梅子的笔名发在家乡原创公众号,并参加过征文活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