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算是随心所欲地耍完了整个暑假。整整两个月的假期,对于知识性的东西他了解得少之又少。钢琴也孤伶伶地在那儿站了两个月,唯一还能坚持可以做到不离手的是篮球。很多时候,我还是以身作则地引导,但效果不大。于是乎,我也不想过多地干预他的行为来必须接受父母的要求。这个假期我就顺其自然,也不知是对是错。有时觉得儿子表现实在过意不去,还是会唠唠叨叨,偶尔还会嘶声力竭。
前两天,我们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在饭桌上大快朵颐。大人都高兴地用完餐,儿子和侄儿碗里的米饭还安然无恙地躺着。我一怒之下就吼了儿子,并禁令下午可以耍的游戏,以此要挟。只见侄儿胆怯地用眼睛斜瞟着我,将嘴凑到儿子耳旁,低声地说:“你爸爸妈妈还是要欺负你。”虽然声音很低,还是被我听到了。“欺负”,我挺惊讶五岁的侄儿用的这个词。原来在小孩子眼里,父母对他们的批评教育都叫“欺负”。可见,在侄儿心里也一直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经常“欺负”他。认真思考,不论是从年龄还是心智成熟来说,都不在同一层次上。这不叫以大欺小还叫什么?父母仗着自己比娃娃多活了几十年,就有充分的理由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呵呵,幼稚!接近不惑之年的我们在父母眼里都还是幼稚的小孩子,我们凭什么对自己的孩子评头说理,指手画脚。
细想,快要十岁的儿子开始噘起小嘴鼓大眼睛涨红了脸反驳父母的观点,开始愤愤地跑入寝室反锁房门。哪件事情的背后,不是我用言语或行动“欺负”他才发生的。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未果的情况下,我常常是言语上的打击报复,甚至大打出手,好像在与敌人对峙。并从此开始了和儿子的斗智斗勇。
伟大的父亲蔡笑晚说“一个人可以被别人歧视,但万万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视。”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我口口声声地说爱儿子,在同事和亲戚朋友眼里,我是多么优秀的一位好妈妈。反思自己,我真的“爱”吗?
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一位母亲爱孩子,却无法让孩子健康成长,这能说是“爱孩子”吗?你所爱的人,不是你的玩偶,不是你的抒情对象,而是你责任的载体,也就是说,爱首先是一种责任——爱孩子的母亲,不会把爱挂在嘴上,而是想法设法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份责任就是母爱本身。而实现这份责任,显然需要能力,需要智慧,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看来,孩子所有不好的行为,一定是父母不恰当的方式在助长他。看到孩子的表现,就应该认识了真正的自己。记住:孩子平和忍耐的性格、宽宏大量的处事方式、优良的学习习惯、孜孜进取的进取精神都和父母的言行息息相关,父母的慈善宽容心态会滋养孩子的心灵。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收起浮躁的心境,思考着爱儿子,爱我即将见面的几十个孩子。前行的路上,不再带着“欺负”上路!
(2017 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