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了第五章的阅读学习,这本书内容很好,但读起来确实很辛苦。如果被打断,必须重新读起,不然理解力都跟不上啊。上一章说了感觉,这一章讲讲心理,从感觉到心理,其实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建构。
是啊,建构理论也是很不错的理论。如果深入研究后,会发现建构理论中很多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对于我们当下对于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的沟通,处理孩子的问题,都有很大帮助,例如叙事心理,虽然挂着心理的名头,但和我们认识的心理咨询并不相同。
书归正传,我们继续分享这本书。说道孩子的心理建设,其实我们这代家长对心理建设这个词语很陌生的。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提到心理两个字,都会有应激反应。因为这是我们童年留下的不完整的成长经历,我们对于心理两个字的内涵和理解并不够。
用书中的内容去回看我自己的童年,我太多的淤堵存在其中。这也是我现在对孩子教育有些力不从心的原因吧,因为当我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依然控制不好情绪,不会感觉,又怎么帮助我的孩子正确面对情绪,全身心去感觉这个世界呢,就更谈不上以一个完整成熟的状态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了。
当我们不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出发,不追求感觉的重要性,就会越过孩子的感知,直接给予认知的结果,那么结果就是他勉强接纳了结果。但并不理解这个结果代表的内涵和意义,未来的生活中,他无法实际去应用,无论获得多少知识,拥有多少财富,都无法成为心理上真正的财富者,只会是一个拥有财富的人。
如果说上述的内容有些生涩,不好理解,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只是单纯的给予认知的结果,孩子可能成为一个暴发户,但通过感觉的内化,在加上完整的心理建构,他就可能成为一个企业家。一个是金钱的拥有者,一个是拥有赚取金钱思维的人。
这就是在我看来,正面情绪、全心感觉,完整心理建设后的孩子和没有经历这些环节的孩子,未来发生的区别吧。这也是这本书名的意义所在吧,作者希望我们每个孩子都可以经过感觉的发现,情绪的释放、调整和支持,心理的转化和接纳,认知的组织、分析、整理、整合和探索,精神的升华,这样系统而完整的过程,慢慢长大。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知道结果的方式。成人难以忍受过程的漫长,所以喜欢直接把结果告知孩子,这样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历程,还会影响他们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发展,更会将孩子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认知的层面,无法再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感触很多,但落在纸上的时候,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先回答一下今天的共读问题吧。
10月20日共读内容:第五章、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第1节到第3节)
请思考:情绪,感觉,心理和认知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如何相互运用的?
对于这四者的关系,书中114页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晰:感觉是发现,情绪是释、调整和支持,心理是转化和接纳,认知是组织、分析、整理、整合和探索,精神是升华。
这段话不仅将这四个词语定位精准,同时也清晰的表明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和层次。每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前后有着层次的递进关系。
情绪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先感觉到了一些事情,无论是什么,都会因此而产生一个情绪。在感觉这个情绪,然后通过情绪感觉这个事情或这个物体,内化之后在心理完成一个完整的心理认知,在以此建构我们的内心世界。再通过这个建构去指导我们的外在行为动作。
如果说我们用一个实际看得到的例子来表述的这四者的关系,感觉是画笔,情绪是光影,心理是颜色,认知是画作。只是,我们现在习惯了电子相片,而忘记了拿起画板,将那些美好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
感觉,情绪,心理,认知,包括后续还要继续关联的精神。不管是哪一项内容,都可以让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改变自己,更好帮助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成为每一项的主人,不就是希望我们大人不要去束缚孩子的成长,这样他们才能完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