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散文《晃悠》 系列33
·默娘在漳州
在前往东山岛宫前村采访的路上,我的心绪一直随着车窗外的景物飘忽不定,间或有些跳动,但点点滴滴似乎都浓缩在了生活的画面里。这是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天空绽开了色调明快的容颜,仿佛要用饱满的意识,去冲淡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
一路上,我反复地在心里默念着一个名字:默娘。
这正是我要前去探访的一位神明,她被供奉于一个著名的庙宇——宫前天后宫。人们都尊称她为妈祖。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民间信仰,但更主要的是依赖于地域性的文化。地域性文化尽管存在着无数的外延,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的传承。而文化的传承历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那种在民间广泛传承、历经千年不衰的地域性的民俗文化。
我这里要说的是妈祖文化。而地域,则是在漳州。
漳州拥有七百多公里的海岸线。大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词汇,似乎一说到大海,天然地就让人联想起无限、辽阔、深邃和变化莫测,与之相伴的,还有一些未知的神秘力量。而妈祖文化则是闽台海洋文化及东亚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更是一种源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并且,妈祖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
一片海,即是一种生活。
宫前村,古称平海,位于东山岛最南端的东海与南海的交汇处,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渔村,也是闽南渔场的中心地带,海域辽阔,村前有一弧形天然海湾,称宫前湾,古称平海澳,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将军率领大军收复台湾的出师地。
宫前天后宫是漳州市100多座妈祖庙第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至今已有六百年。宫前天后宫占地面积3700多平方米,靠山面海,左右各有一亭“晓春亭”及“善和亭”。 庙后是圣母山,面积36万平方米。山上巍然屹立着妈祖石雕像,高达15.88米,面朝大海,神态慈祥,宏伟壮观。庙前左侧有一古井“万军井”, 庙前广场3600多平方米,广场前面有戏台,戏台前面有一大水池“日月池”,传说为妈祖梳妆之镜。由此形成了一道完美的景观:庙、亭、古井、圣母山、妈祖石雕像、庙前广场、戏台、日月池、村庄、宫前湾。
当我登上圣母山,站在妈祖石雕像前,不禁想起一句老话:一个人不一定期待自己伟大,却可以期待自己质朴平凡。
尔后,或许是触景生情吧,我又反复地在心里默念起默娘。
默娘在她生前并不叫妈祖。妈祖是流传于中国和东南亚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但这一信仰的主体却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
妈祖原名林默,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林默自幼聪慧颖悟,熟习水性,平素精研医理,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传说她能洞晓天文气象,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被人们尊称为默娘。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九日,林默娘羽化升天,年仅28岁。此后,传说航海的人常见林默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险,神迹接踵而至,因而被人们敬为海神,立庙祭祀,奉尊妈祖。妈祖信仰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规模庞大,自宋朝以来直至清朝,妈祖成了三大由国家祭典的神明(黄帝、孔子和妈祖)。据相关部门统计,全世界有妈祖庙6000余座,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2亿多人。
坐在圣母山上的仰圣亭里,俯瞰不远处的宫前湾,顿时,大海的蔚蓝,仿佛一下子洗去了我在尘世间行走时所沾带的喧嚣,使我内心感觉格外澄明。海风迎面拂来,有些苍劲的味道。或许,平安和顺的美好生活,对于人们来说只是一种安慰。然而,海风贯穿我们内心的,却是一种温馨的通畅。
尤其是,岸边泊了船,大海的气象就完全不同了。
漳州与莆田相距仅一百多公里,妈祖信仰也是同根同源的,在民间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妈祖信仰最早自南宋就已传入漳州,都是从莆田湄洲岛妈祖庙分灵而来的。漳州现存较为著名的妈祖庙有芗城下沙齐天宫、东山岛宫前村天后宫、龙海内楼村北门庙天后宫、龙海浯屿岛天妃宫、漳浦岱嵩岛嵩山宫、诏安西门街妈祖庙等,全市共100多座,沿海的东山、漳浦、龙海、诏安等县区妈祖庙最为密集。由此可见妈祖文化在漳州盛行历史之悠久,传播之广泛。
静观沧海,畅怀千古潮汐,在宫前天后宫,我真真切切再次感受到了妈祖文化在漳州民间所拥有的无尚魅力。
在宫前村,流传最广的是妈祖显圣助战施琅出师收复台湾的故事,村里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通晓。如今,宫前天后宫里的御赐匾额和庙前左侧的万军井,便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据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受命率军四万余人从东山岛出师收复台湾。水师进岛后,先是驻扎于岛的西南海边,但苦于没有淡水供给,施琅万分焦急。夜里施琅梦见妈祖乘祥云而降,告诉他说:“施将军可驻军平海湾,那里有淡水供给。”施琅惊醒,知是妈祖托梦,即赶赴平海湾(宫前湾)视察,果见这里海域宽阔,是个通航港口,并且天妃宫前有一口淡水井。于是施琅移师宫前,设指挥所于天妃宫旁。只是那口水井也只能供应村里百口人家,无法供给数万大军。施琅听说宫前妈祖非常圣灵,又联想到妈祖托梦之事,便到庙里祭拜妈祖,求妈祖显圣帮助大军解决饮水困难,并派人淘浚水井。果然,水井甘泉突然大涌,足供四万余众,军心大振。待水师出征后,这口井又恢复了原来仅供百口人家所用的出水量,人们感念它,称此井为“万军井”、“天后龙井”,至今保存完好。
传说施琅出师之前,又亲自到宫前天妃宫向妈祖拜辞,祈求妈祖说:“臣今奉圣旨意,征剿台湾,托妈祖保佑,旗开得胜,马到成功,臣定当奏请圣上敕封。”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大军从宫前起航,向台湾澎湖进发。在澎湖激战中,施琅的指挥船触礁搁浅被敌军包围并遭到猛烈炮击。危急关头,只见云端上有旗帜出现,妈祖的凤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还有两员大将紧随,足踏波涛,指挥神兵助战,保护了施琅的船舰。
由于妈祖助战,施琅很快就打败守军,收复了台湾。凯旋后,施琅将军感念妈祖显圣助战之功德,向康熙皇帝奏请敕封妈祖。康熙帝看了施琅的奏本,也十分感激妈祖显圣助战,便同意了施琅的奏请,敕封妈祖,神号从原来明朝敕封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晋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即是由“天妃”晋升为“天后”。从此,“天后”也便成为了妈祖最高礼仪的神号。
康熙帝还委派礼部郎中雅虎为钦差,奉御书香帛亲临东山岛宫前天后宫致祭,并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御赐匾额,悬于宫前天后宫内,流传至今。匾额为木质,绿底金字,宽193厘米,高79厘米,匾额以小楷镌刻着施琅的奏本与钦差礼部郎中雅虎致祭的祭文。
当我在宫前天后宫看到这幅保存完好的御赐匾额时,内心被震撼了。妈祖文化作为漳州重要的民俗文化瑰宝,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其信仰的传播也是得益于漳州航海与渔业的发展。
漳州海澄的月港,自明朝开始对外贸易十分繁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龙海、漳浦、东山、诏安等沿海县区的航海渔业,自古以来也极为发达。而人类的行为在浩瀚的海洋面前就显得极其渺小,所以,祈求于神灵护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妈祖信仰在诸多方面也适应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认同,这既是一种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观念的教化。
只是在我心里,我更愿意称呼妈祖的原名,毕竟她是由真人真事演变而来的神明。默娘,默娘,这么叫着,内心总感觉格外的亲切。
默娘在漳州,庙宇众多,大多数以天后宫为名,各个天后宫也都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制定了纪念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戏”民俗礼仪活动。大多数庙宇选择默娘诞辰日(三月二十三日)和默娘羽化日(九月九日)来做“社戏”民俗礼仪活动。活动时各庙宇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由主祭率领与祭、司仪、司香、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若干人,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是朗读祝文以及焚祝文、焚宝帛,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祭典之后,便要进行“妈祖出巡”,即由村里的青壮男丁轮番上阵,抬着妈祖的神像游村,各家各户都会备好香案在自家门口迎送妈祖出巡,所到之处彩旗飞扬、锣鼓喧天、炮声隆隆,百姓们以最虔诚的礼仪答谢妈祖的庇佑。尔后,便是热热闹闹地上演几天“社戏”,目的是求得妈祖保庇大家风调雨顺、身体健康、航海平安、生产发展、生活安居乐业。
事实上,我对妈祖文化的探究,也是兼收并蓄的。多年来,我曾探访过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山东蓬莱阁天后宫、烟台天后宫、浙江宁波天后宫、江苏南京天妃宫等许多著名妈祖庙宇。在漳州,我更是探访过各县区许多大大小小的天后宫,聆听过许多关于妈祖显圣救助民众的故事,亲身体会到妈祖文化体系的神格内涵是极其宏大的。或者说,妈祖信仰更是一种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往往在一定的境遇是其他力量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俗信仰的奥秘所在。
临别宫前村时,我再次远远地凝望着圣母山上神态慈祥的妈祖石雕像,默默地与默娘告别。
在生命的旅途中,念想与期待,总在不经意间相逢。守望在海边救苦救难的妈祖,诗意安详,风一吹就生动起来,让我忍不住又在心里默念着:默娘,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