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当下灯红酒绿的城市里,部分现代人的特点很容易观察到:焦虑的表情、急躁的情绪、计较的争执、患得患失的波动等等。
我们想拥有更多的权利,更多的财富,更广阔的人脉,我们想更强大,想变得更优秀更有能力,我们想更成功。
如果上述指标是愿望或目标还算靠谱,如果仅仅因为读了“鸡汤”或者看到伪“成功学”案例及身边的人达到了就觉得自己理所应当的可以做到就显得天真了,若简单尝试达不到“理想目标”则会出现文章开始提到的“都市人通病”。特别是越来越敏感的情绪:易怒、急躁、争吵、悲观等将越来越多的人转化为情绪的奴隶。
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观因素不除外自身能力的不足、客观因素包括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各行各业指数倍发展,消费成本及精神文化需求的飞速增长等)。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自身弱点)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太在意眼前的得失,而忽略了长期的趋势;
我们太在意自己的得到,而忽略了别人的付出;
我们太在意自己的正确,而忽略了别人的依然正确;
我们太在意自己作为人类的主宰能力,而忽略了我们只是大自然(或整个宇宙)的很小一部分;
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会让我们的思维过于片面,更可怕的是若我们长期习惯于过于自我的状态,则可能更加依赖自我,最后陷入自证预言的死循环。
著名的盲人摸象及苏格兰黑山羊也描述了类似的现象(以苏格兰黑山羊为例):
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走在苏格兰高原上, 碰巧看到一只黑色的羊。
“啊,” 天文学家说道,“原来苏格兰的羊是黑色的.”
“得了吧, 仅凭一次观察你可不能这么说.”物理学家道, “你只能说那只黑色的羊是在苏格兰发现的.”
“也不对,” 数学家道, “由这次观察你只能说: 在这一时刻, 这只羊, 从我们观察的角度看过去, 有一侧表面上是黑色的.”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认知是片面的,是需要逐渐丰满全面的时候,我们发现:
- 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他(她)的论据合情合理,而我们争吵的原因不过是在各自维度上自圆其说,因此争论变成了无法和解的争吵。
- 站在某一时刻回首自己的经历,发现于现在相比,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甚至不堪,而经历岁月打磨自己居然逐渐变得饱满起来。
- 回首自己愤怒急躁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客观因素决定,而仅仅是影响了无能为力的自己,其实愤怒只能印证自己的无力感。急躁只能印证自己的准备不足。
于是,我们不在急于给自己找借口或解脱,而是从他人的不同角度了解不被自己了解的其他方面;
于是,我能放弃了对于对与错的执念,放弃争吵,在接受他人的观点中学会包容;
于是,我们学会了耐心的提前规划与放慢情绪的波动,但坚决不放松行动的持续性;
于是,我们学会了谦卑与敬畏,在限定条件与环境下量力而行,心存感激;
于是,我们在放弃自我中心的前提下,丢掉了狭隘,收获了对于自己成长轨迹与心态成熟的感知。
在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三块广告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处于丧女痛心中的母亲可以成为一个加害者;当你认为警察软弱无力时,却不知他们如何坚强而宽容的生活;当你认为一个充满歧视感的白人无脑警察无药可救时,一封好友的信就会让他从地狱回到天堂。虽然打着爱的名号,但依然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
而2012年另一部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狩猎》也因为作为弱势群体的“童言无忌”导致对于一个成人一生的打击,而作为自以为“伸张正义”的民众,又怎能意识到自己的片面性或者“如果我要是错的该如何呢?”
于是我们发现,无论自己对某事如何坚信,都应该有“如果我是错的呢?”的心态。
最后我们终于认识到:
1、立场不同,无绝对的对错
2、任何事情的认知除了需要多维度多角度的全面了解,还需要时间去持续继续打磨
3、常常为自己“如果自己是错的该怎么办”
不要忘记,Try the other side不仅有意外惊喜,更会让你体验一个更饱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