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吃瓜吃的分外香,郑爽代孕弃养的事情,大家谴责郑爽和她爸妈对于生命和法律的默示,也看到不少人在分析郑爽是怎么从一个天真的涉世未深的女生,转变为在节目中歇斯底里、骨瘦如柴的让人费解的形象,很多人都提到了她父母对她的控制,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她,却又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最后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又到最近一期奇葩说中的辩题“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我也不由的好奇,今天被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独立女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独立的存在,而这个时代,通过创设“独立女性”这个名词,对女性的个体究竟又提出了怎样的新的要求与期待?
一、独立于原生家庭
可能独立女性最开始的含义,只是要求女性在经济上能够独立,不依靠爸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地位和财富。这种初级的目标,更多的是对标过去女性较少的参与到社会活动时的生活状态,那个年代,女性会直接从原生家庭过度到自己的小家庭,从依靠爸妈进入到依靠伴侣的阶段,中间没有任何的空档期,没有一段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但随着女性受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到今天,女性在毕业以后大多数进入职场工作,靠自己的双手赚取体面的酬劳,可以不用依靠父母的帮助解决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我们对于独立于原生家庭的定义,又衍生到“心理独立”。我们经常听到那句“找对象千万不能找妈宝男”,但其实生活中“妈宝女”并不是什么稀有物种。我们还是可以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问题:”大学毕业后,爸妈要我考公务员,我到底应不应该听?“这样问题的存在,正是证明了虽然女性拥有了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拥有独立选择的能力。很多时候,女性更多的会被爸妈所谓的”为你好“束缚,”女生找个安稳的工作就好了“、”你是个女孩子,不需要这么拼的“。当这样的言论天天环绕在耳边时,会很快消磨掉刚入社会时的雄心壮志,在我们在工作不顺利、受挫的时候,会突然想起这些言论,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怀疑自己努力奋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慢慢的,也就逐渐接受了这样的看法,觉得自己再怎么样,不过就是一个女生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的,那年轻时的拼搏又有什么意义。
小的时候,大家夸奖一个小男孩,他调皮好动活泼都意味着这是一个聪明的男孩,而对于一个小女孩,只有”听话“这一个形容词是正面的。相反,一个男孩儿如果太听话,大家会认为他不太有主见和想法,但是女孩子听话却与"有教养”、“大家闺秀”等词汇挂钩。原生家庭在精神层面上的控制,会顺利的进入择业、婚姻、育儿等一系列的问题中。我周围很多女性朋友,作为25岁的成年人,会因为爸妈的夺命连环call所苦恼,而他们只是需要确认你是不是有按时回家。如果和爸妈讲自己在外面聚餐,他们一定要事无巨细的确认“和谁吃,哪个朋友,男的女的,吃什么”等无数的细节。更别提被强迫参加奇奇怪怪的相亲局。当他们每次受不了来和我吐槽爸妈对自己的控制的时候,我说那你就别理他他们,微信拉黑几天,或者是找他们促膝长谈告诉他们自己已经成年了不需要这样的监控,他们却会很震惊的反问我,你怎么能这样对待父母?他们也是为了我好。你看,其实他们早已习惯被父母在精神层面的指挥,早已习惯成年以后的大大小小的决定都由父母做主,根本无力去挣脱这样的束缚,只能自己用”为我好“来给自己洗脑,在父母为自己安排的这条人生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独立于新生家庭
我们一方面看到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女性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却看到女性在新生家庭中仍然要承担传统观念中的”主内“的义务,在女性肩上压的担子越来越重。丧偶式育儿并不仅仅存在于社会新闻中,我身边有很多的女性同事,她们能力强、有责任心、爱好广泛,但在结婚生子之后却不得不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新生家庭中,剥夺了很多本属于她们自己的时间。”女人结婚以后就再也不属于自己“,正是这样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说出那句”我愿意“。婚姻好像不再是爱情的归宿,而成为了自我的终结。我们的身份由XXX,变成YY的妻子、ZZ的妈妈,贤妻良母仍然是众多男性挑选伴侣的一个首要考虑因素。女性太拼事业,会被扣上”不顾家“的帽子;女性太有自己的生活,会被批判”没有家庭意识“。但那些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中的全职太太,却被丈夫嫌弃”没有共同语言,不能一起进步“,会被大众认为"已经被社会所淘汰”。
独立本是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目标,在苛刻要求下变成了男性给女性设的猫鼠游戏。女性被期待的,是既能完美的料理好家里的一切,照顾好老公孩子,又要在社会上拥有自我独立的价值。而男性在家庭中本应该的贡献,却仍然被忽视,对男性的评价标准,功利意义上的“成功”依然占据90%,而家庭中的“好丈夫”、“好爸爸”,更多的只是男性身份认同上的锦上添花,如果做不到也无可厚非,毕竟是个“男人”。男女平等的意识觉醒,仿佛只存在于工作场合,关起门过日子的时候,“女主内”的情况却并没有什么改变。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需要平衡,为什么不能只选择一个,这道fake dilemma的问题就是披着”独立女性“的外衣,在对女性施加新时代中的枷锁。
三、独立于社会评价
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女性会因为自己未来可能要扮演的”主内“的角色,在求职中永远不能与男性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仿佛生而为女人,已经成为我们的原罪。为了获得与男性同样的社会认可,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舆论的压力。一场”罗汉局“的校招群面并不罕见,已经成为各大公司hr之间心照不宣的规矩。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已经倒逼至求职者主动选择的环节,当年我在参加校招的时候,经常想到”这家公司不招女生“,都知道自己即便投了,也是白费功夫,从简历筛选到最终面试,中间最少三四轮的考核,hr永远不缺淘汰你的理由,除了”性别女“。
在真正进入职场以后,更慢的晋升速度、跳槽时尴尬的”你是不是准备生孩子“的问题,都在阻挡着女性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层级。就好像一场聚会,明明你已经拿到了入场券,但入场以后你发现,没有人侍奉你酒水和茶点、周围没有一个你认识的人、大家都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最后你索然无味的离开了那场聚会,场中剩下的人却在议论”你怎么这么不合群“,将你离开的原因全都归罪于你自己。现在的职场,在明处100%向女性开放,在暗处却通过更为严苛的筛选标准、更为艰难的晋升通道,将部分女性倒逼回”主内“的社会身份中,这样,他们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用环境表面的”机会“掩盖了内在的”平等“,将客观的失败归咎于主观问题。在职场中,获得社会认可、获得展示的机会、获得成就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往往对于女性都是缺失的。这时,他们可以趾高气扬问心无愧的对你说,”你看,不是我没有给你机会,是你自己竞争力不够。“
更为残酷的是,那些在职场中可以胜过男性、独当一面的女性,却要承担更多的舆论压力,”男人婆“、”大龄剩女“是那些PK输掉的人恶意的揣测。当然,这些人不仅是男性,还有女性。他们因为这些优秀的女性在职场中过于耀眼,便用家庭生活的较少投入来攻击他们。我们从来不会认为一个成功男人不顾家而指责他,却会因为一个成功女人不结婚而认为其”变态“。
独立女性,要独立于明有暗无的平等职场机会、独立于苛责的社会评判标准,是谈何的艰难。
独立女性在今天,似乎已不在是女性对自己的要求,而成为了社会对每一个女性的标准。我们被要求独立于爸妈、独立于伴侣孩子、还要独立于大众的言论评价,仿佛只有这样,我们才拥有完整的自我。但是,提出这些标准的那些人,他们又有几个是真正做到的呢?这个看似美好的”褒义词“,却逐渐的成为了让女性理所当然的承担社会家庭责任的理由,他们渐渐让每一个女孩相信,成为了他们眼中的独立女性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但却没有发现,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早已通过让自己无止境的付出和努力,帮助他们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在我看来,上述三点并不能真正定义独立女性,设置这些游戏规则的人,通过这些条条框框让自己受益,而参与游戏的女性,却落入了一个陷阱,一个”为了证明自己独立,必须要更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的陷阱。而对于我来说,当一个女性,能够不为满足任何人的期待去工作、生活的时候,不再刻意让自己迎合主流审美、不再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不被物欲、性欲裹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我们,才是真正为自己活的我们。
当我们把生活的目标,由”成为社会、大家喜欢的自己“转变为”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时,我们才真正的独立,独立的思考,独立于”独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