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王阳明
儒家思想将修身放在人生事业第一位,而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人品修养的重要性。
阳明先生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利益与仁义的取舍,大则影响人生道路是荆棘布满还是一片坦途。(思维影响言行,言行形成习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为他人认可,可以形成周围好的环境,无形中去除很多困难。)
追逐人生道路上,获得一定社会地位是成功的重要方面。然而,地位有两层涵义,一是外在的权位高低,一是众人心目中的位置。
君子如玉亦如铁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王阳明
这段话阐述了务实和名利之间的关系,一心只为名利就会投机取巧,注重形式,在意他人的看法,就减少了务实之心。务实之心要是像饥渴了就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的条件反射,就不会注重名利。
“谦谦如玉,铮铮铁骨”是儒家思想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评价,也是成就大事的两种特质。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人世游刃有余,成其大事。无论朗朗乾坤,或滔滔浊世,与我又有何妨!
养一身浩然正气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
何为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些人表面上魁伟,但与之相处久了就觉得他猥琐不堪;有些人毫不起眼,默默无闻,却能让人在他的平淡中领略到山高海深的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是正义的念头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阳明先生认为,每一件事都应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浩然之气壮大,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境界。
诚实对待生活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时刻保持浩然正气,必须“一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己任,使正气日盛,邪气渐削,引领整个社会不断走向正义和文明。此君子之道。
得人心,得天下
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悦者,致其真知而行也。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
———————————王阳明
阳明先生将圣人治天下之道归结为“致其良知”,既注重以德治天下。一个人的能力即使有限,但其高尚的品德能够换来别人的尊重和爱戴,愿意尽心效力。
东汉末年,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权年幼,总是偷偷向吕范要钱,吕范则一定请示孙策,从不未经孙策允许就答应孙权。因此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每次孙策来查账,功曹周谷总是为孙权涂改账目,造假单据,让孙策没理由责怪孙权。这时孙权很感谢周谷。当孙权接替孙策大权统管东吴大事后,他选择重用吕范而不是周谷。因为吕范忠诚,而周谷善于欺骗。
以德治天下,关键还在于以德服人,而非以暴制暴。给他人说话的权利、发言的空间,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他人想法,从中汲取自身弊病,并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