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最高境界:拿得起
且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人”,右边一“需”,合起来可谓“人之所需”。人生在世,有各种生存或精神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怎么才能拿得起?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提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所以正是路径所在。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佛家的最高境界: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合起来就是“人不”和“不人”。人不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不人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扰。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正是路径所在。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道家的最高境界:想得开
什么是“想得开”?且看这个“道”字—一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合起来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即动脑子,要尽量透彻;走脑袋就是尽量顺应规律。合在一起,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
如何才能想得开?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最高境界正是道家境界,所以正是路径所在。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第四重境界:天地境界。
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