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责任病毒
逃避责任的泥潭
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求更多的主动性,但如果缺乏自信,又不敢毛遂自荐,在一次失败后可能就会陷入逃避责任的状态,可能慢慢陷入恶性循环。
心理学家将这种累积性的、采取有目的行动的能力的丧失称为“习得性无助感”。这种心态以不断加强的自我否定来滋养自己,直到你觉得自己永远陷入了一种不快而令人不满的恒定状态。
怎样才能在冲突发生之前,扭转这种由逃避责任导致的恶性循环呢?
1. 设想你旅程的终点
逃避责任的状态在短期不会有特别不舒服的感觉,要做的就是去想象长期下来的影响,自己可能被看作一块应该被砍掉的朽木,被质疑和厌恶。有什么比被动茫然地陷落到自我厌恶和自暴自弃中更可怕呢?
就像延迟满足的试验一样,我们在看到眼下的同时也要去想象一下未来,如果什么都不做会很不好,那就一定努力去采取些合理的行动,将来处境还能更糟么?
2. 重新看待承担过多责任的一方
承担过多责任的一方,可能会表现的傲慢、霸道,可以进行框架试验,是自己能够更积极的看待对方。
现在的框架可能是:
自我:陷入逃避责任的状态
他人:傲慢、霸道、大权在握
任务:在不利的环境中求生存。
新框架应该是:
自我:处在逃避责任的状态,但是仍然像其他人一样能干,能使双方摆脱当前的状态。
他人:承担了过多的责任,一部分是我自己的原因;感觉没有能力去改变任何事情;对自己的行为/态度不满。
任务:尝试和其他人一起工作并分担责任。
3. 挑选一个你急于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要责任适度,选一个简单些的目标,目的是止住恶性循环,而不是一举消除逃避责任的状态。
4. 进行一次责任阶梯的谈话
首先,要说明自己没有承担起责任并很想纠正,接下来说明自己对当前状态的理解(不要过分责备别人),下一步是为了双方的利益,自己渴望改变,请求帮助,最后就是选择一个任务用责任阶梯重建职责范围(当前正在做当承担责任低于自己水平的任务)。
5. 使用结构化决策工具来缓解压力
从双方的角度,对责任划分评估,包括保留意见,如果有顾虑就要说出来,设计成公开进行,如果是私下的那么一方就不会从中察觉问题或学到东西。
6. 行动与反省
根据设定的标准评估自己的表现,并与对方一起验证对自身的评估。
7. 不断重复以上的6个步骤
一再重复前6个步骤,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任务,直到从逃避责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承担过多责任的陷阱
承担过多责任,有时候意味着所担当的任务超出了你能加以处理的能力,更经常的是,意味着你把别人的工作重担也加到了自己的身上。承担过多责任的人往往对自己立场的危害性缺乏认识,坚定的抱着传统英雄式领导的定义,觉得自己很高尚感。
在最终的崩溃到来之前,如何逃脱呢?
1. 设想你旅程的终点
重点考察一下自己被迫承担的那些与日俱增的负担,那些断言你的伙伴们不能承担因而由你承担起来的所有任务。设想一下,未来三年里,把这些额外的工作加到当前的工作上,你的生活会是怎样的情景。
2. 重新看待承担过多责任的一方
逃避责任的一方,看起来可能软弱、差劲,可以进行框架试验,使自己能够更积极的看待对方。
现在的框架可能是:
自我:承担着过重的责任,并深陷其中。
他人:软弱、差劲,需要我去推动他们
任务:英雄般地知难而上。
新框架应该是:
自我:落入承担过多责任的陷阱,主要是我自己造成的。
他人:陷入逃避责任的状态,部分是由于我;感觉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对自己的行为/态度不满。
任务:力图与他人一起,向着更加积极地分担责任的方向前进。
3. 挑选一个你急于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要责任适度,先从最让你感到苦恼,但并非最难解决的一点入手,让逃避责任的一方有机会证明他们有能力,目的是止住恶性循环。
4. 进行一次责任阶梯的谈话
首先,指出感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避免其他人感到受责备),要为这个问题分配责任,接下来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下一步是为了双方的利益,自己渴望改变,请求帮助,最后就是选择一个任务用责任阶梯重建职责范围(自己处于阶梯中太高的地方而对方太低)。
5. 使用结构化决策工具来缓解压力
从双方的角度,对责任划分评估,包括保留意见,如果有顾虑就要说出来,设计成公开进行,如果是私下的那么一方就不会从中察觉问题或学到东西。
6. 行动与反省
各方在调整新的责任水平后,都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要给逃避责任的一方留有时间和余地,等待对方完成后再交流确认。
7. 不断重复以上的6个步骤
一再重复前6个步骤,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任务,直到从承担过多责任的状态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