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微微流念
不少人自我标榜为性情中人——说话直来直去,不顾别人感受;若是有人无意间说话让他不爽,你说他会咋办?立马怼回去呀。对方常也会怼回来。没有多少人肯示弱。
这样的人不少。怼的感觉的确很过瘾。不过从人际关系的相处来看,这真没什么好处。
一.人生就是一场争斗,我最重要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教育孩子要做人上人,不然就是没出息。一个人要想出类拔萃,必须碾压身边所有的人,他们倒下,你才能胜出。看看现在各个学校里各种排名的激烈程度就知道了。
小孩从小被教育:所有人都是假想敌,人生就是一场争斗。这世界只有我最重要。胜负很重要。胜了就是活,输了不亚于死。
从学校到职场,人我关系中常充满争斗的紧张气息,人都弊了一口气要赢,不能输。有输不起的,有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新闻里此类消息很常见。所以不难理解,焦虑成为现代人的日常就不奇怪了。
这两天高考分数下来了,网络上一片热议。考了好分数的最神气,啧啧声不断,引来众多艳羡。没考好的就惨了,只能耷拉个脑袋,缩在家里了。考生对应的学校亦处同一境地。
吃瓜群众让无形的争斗更加白热化。中国人对争斗的兴趣从不会厌倦。
这种教育观念下,人变得很自私,凡事只想着自己;也造成人际间不会合作,有个形象的说法:一个人是条龙,一群人都变成虫;人也活得非常沉重,争斗让人的内耗很大,分散掉人的很多精力,人活得很累。
争斗的人认为自己最重要,看似为自己而活,争斗过程中却常常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内心是极不安定的,自己实际上活得并不好。 真正为自己活的人,常全然安于内心的努力和成长,无心与他人争什么高下。
争斗是一种畸形的人际心态。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好处。
二.关系中依然要争斗,我还是最重要
在人际关系中的情形亦如此。人人都争强好胜,没有人愿意败下阵来,心中都想赢。文章开头的怼就是这种心理。
可在我们周围,有几个是敌人呢?大多是邻居、同事、朋友 、亲密的家人。我们已习惯了用与人争斗的方式待人,这是许多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搞不好的重要原因。
人在这世上要活出自我,让自己爽很重要。不过每个人也都不是孤家寡人,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联系,需要关系。关系对我们也很重要。
如果只想着自己的感受,不顾别人的感受,冲突难免。非要占上风,关系就难处好。赢了就是输,输了关系。
亲子关系中,父母要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好好沟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亲子矛盾。很多父母对孩子很强势,认为自己都是对的,非要跟个孩子争对错,甚至强迫孩子听自己的。这是强吗?我倒觉得,这是弱的表现。无能之时才用强权。我常觉得,错了能跟孩子认错的父母才了不起。凡事跟孩子都要争的父母,有点退行了,也许其内心根本就没长大,其行为总让人觉得有点幼稚。
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遭压制必然反抗。不反抗的孩子,只能说生命力太弱,或者已被压制得没有反抗力了。
但被压制的力量并不会消失,只是潜伏了,将来定会在孩子生命成长的某个时刻爆发出来,有可能在青春期,也有可能在其未来的婚姻关系中。极有可能是负性爆发。而有时候这种压制,烙刻在生命的内底里,像慢性毒药,缓慢而长久地毒害一个人的身心。
夫妻关系中也是这样,很多人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顺自己心的事都给打上红叉叉,不太关心另一方的情感反应。很多家庭冲突表面上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情绪没被照顾到或没有照顾对方情绪引起的。
有句俗话,“一句话让一人跳,一句话让人笑”,这就是情绪有没有被照顾到的真实写照。
在家庭关系中,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自己或对方的感受,及时关注并抚慰,估计会减少很多家庭矛盾冲突。
无论在哪种关系中,抱着认为只有自己最重要的想法行事,凡事都想占上风,必定会损害关系,引起矛盾,甚至失去关系。
三.要自我,也要关系
现在是一个高度崇尚自我的时代。但如果不遵循人际关系的客观事实,不尊重人性的特点,自我在方寸之间也许都很难自在。
我们既要保持自我,也要和谐好关系。抱持——我重要,他人也重要的观念,二者并重并行才好。
有次听课,课中老师说,“当你可以说no的时候说yes, 比你可以说是的时候说是,内心更有力量。"
关系中与人相处,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内心要有相当大的包容度。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是做不到的。这样相处不是圆滑势利,而是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自己也因此得到尊重,关系相处会更和谐。俗话说,“让人一寸,得理一尺"。这是赚了。有时示弱未必弱,逞强未必强。
想做个性情中人并没错,但若不顾身边人的感受,仅逞一时口舌之快,只会让关系变糟。这是不是情商低了点。最终自己也落个不快活。与人相处,恐怕要先学会好好说话。
也许,我们不必太执着于输赢。